近代佛山地区慈善事业研究(1840—1938)

发布时间:2020-09-02 14:46
   明清时崛起于岭南的佛山,是举世闻名的“天下四大镇”、“天下四聚”之一。自明代宗赐名为“忠义乡”,行义之风便遍布于佛山的乡间里坊。因而,近代佛山地区慈善事业的发展,是植根在其繁荣的工商业经济和传统的慈善文化土壤上。伴随着近代佛山地区战事连绵、政权更迭,西方工商业经济的冲击,自然灾害频繁剧烈,社会秩序陷入前所未有的失控困境之中。然而,在本地绅商捐资义建与海外佛山人士心怀故土家园的情怀等其他因素的共同作用下,近代佛山慈善事业经历盛衰更替,呈现出强烈的时代与地域特征。近代佛山地区慈善事业主要分为民间慈善赈济与官方的民生救济两大部分。其中,民间慈善义举占据主要地位,官方更多是发挥引导作用,远逊于民间的善举。民间的善举的主体以本地绅商、善堂善会和海外佛山侨胞,前两者更多是赈灾救济与开展具体的工作,后者更倾向于捐助资金。纵观近代佛山慈善事业,由于国家动荡,政府只是在个别时间段参与救助,引导与规范地方慈善事业开展,而且成效也并不大。从晚清到民国初期时间维度上,佛山地区慈善事业经历了由传统慈善事业为主转变为注重教养结合的近代慈善组织与义学教育,传统的善堂善会以及慈善义举已日益衰落与消亡。与此同时,就佛山地区慈善事业空间维度上,无论是绅商,还是海外佛山侨胞,以及政府,其慈善内容都包含以下几方面:一是赈灾救荒,开设茶亭与修桥筑路,对义仓不同程度使用。二救助老弱病残,以及收留鳏寡孤独贫寒等社会弱势群体。三是兴办义学教育事业和公共医疗卫生事业,积极开展赠医施药义举。地缘上特殊性,使得海外佛山侨胞在近代佛山慈善事业中尤为突出,在服务桑梓,兴办义学教育,修堤赈济和救国义捐等方面作出了突出的贡献。近代佛山地区的慈善事业是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曾拯救了数以万计的灾黎贫民,在缓解社会矛盾,稳定地方社会秩序也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从长远来看,通过慈善活动搭建起了海外佛山侨胞与故土之间的桥梁,强化两地之间联系与交流,为新时期佛山地区建设埋下深厚基础。然而,人性的道德终究敌不过时代的动荡,更多的人们经历着血与火的洗礼。
【学位单位】:湖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K2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志明;;人类学与华人研究视野下的公益慈善[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4期

2 江波;;晚清广东育婴堂的兴起与发展[J];兰台世界;2011年31期

3 李凡;司徒尚纪;;民间信仰文化景观的时空演变及对社会文化空间的整合——以明至民国初期佛山神庙为视角[J];地理研究;2009年06期

4 陶海洋;;慈善事业及其社会功能[J];社会科学家;2008年02期

5 黄晓蕙;;论佛山祖庙北帝诞祭祀仪式及其价值功能[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6 李琪;1915年广东乙卯水灾灾况及灾后赈济初探[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11期

7 周秋光,曾桂林;近代慈善事业与中国东南社会变迁(1895-1949)[J];史学月刊;2002年11期

8 曾思平;清代广东养济院初探[J];韩山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04期

9 赖达观;;屈大均与佛山文化[J];佛山大学学报;1997年05期

10 陈春声;论清末广东义仓的兴起—清代广东粮食仓储研究之三[J];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4年01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代莉莉;清代广东地区慈善组织普济堂研究[D];广东省社会科学院;2015年

2 陈兰霞;晚清辰州府义仓与地方社会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3年

3 龙建军;近代华南地区慈善事业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4 张毅之;民国时期广州中医慈善医疗组织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7年

5 连艳艳;民国时期广州市贫民教养院初探(1928—1933年)[D];暨南大学;2006年

6 何兰娟;清末民国年间(1900-1949)广州的基督教慈善事业[D];暨南大学;2005年

7 刘文霞;清代粤商对弱势群体的关注[D];暨南大学;2005年

8 周蕴蓉;抗战时期广东的灾况和社会救济[D];暨南大学;2004年

9 黄艳;试论广州善堂的发展:1871—1937[D];暨南大学;2001年



本文编号:281073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jxds/281073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cac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