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同士风研究

发布时间:2020-09-16 20:54
   咸丰、同治时代是晚清历史的重要转捩点,此间中国社会既要面对西方列强的进一步进入,又要面对自身社会内部周期性的民变。咸同时代变化了的社会现实同样对那个时代的士人阶层造成了巨大影响,士人阶层也在学术风气和社会行为参与方式上对社会变化做出了回应。本文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主要内容是对咸同时代学风嬗变做出的考察;下篇则主要是对咸同时代士人社会行为方式进行的研究。 关于本文的上篇,也即是咸同时代学术风气嬗变的问题,本文认为在当时汉学衰落的大背景下学术风气的嬗变主要体现在两端: 一是咸同时代今文经学的兴盛与异变。本文以咸同时代今文学家戴望和他的《戴氏注论语》为基本材料作个案分析,本文认为咸同时代的今文经学兴盛,并非简单的学术之兴替,当时的今文经学的发展和异变走向了一种以学术而言政治的理路,构成了对日趋衰败的汉学之挑战的一部分,而此间的今文家笔者以为当以戴望为其中翘楚。戴氏其人当为不显,其学亦渐泯矣,戴氏几成经学史上的失语者,但其援经学以暗论政治的学术方法却影响到日后如康有为之类的今文家。 二是咸同时代理学的全面复兴。自嘉道始,有清一代极盛的汉学便遭到来自诸多方面的挑战而式微,理学的复兴便是一种挑战。时至咸同,理学开始全面地复兴了。本文对这一时期理学复兴的情况作了全面的考察,这次理学的复兴不单是学术内在理路的变化,同时官方也将理学视为解决危机的一种意识形态资源,这就形成了朝野互动,理学极盛的景象。另外,这一时期的理学凸显了以经世致用为依归的价值取向,理学所蕴涵的利于民人家国的经世价值得到张扬和实践化。 关于本文的下篇,也即是咸同时代士人的社会行为参与方式的问题研究。本文认为世运转移与学术风气的变迁,也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士人的社会行为参与方式。本文关于这个问题的讨论是从下面两个角度来展开: 其一,这一时期,由于战争的影响,许多地方的士人纷纷组织团练等地方武装以维护“名教”的价值和自身的利益,本文通过对很多地方志史料的考察,认为基层社会的士人,通过组织团练等地方武装,实现了自身的武化,也实现了自身在战争中获得之利益和权力的合法化。 其二,由于咸同时期,战争频仍,将帅、疆吏的权力极度膨胀,他们大开幕府,延揽人才,而负有经世安邦之才的士人也都乐意投效,一时间幕府成为人才荟萃之地,而由于现实的需要幕府的设置也渐趋职能化,政府化。大开幕府的将帅、疆吏自身权力的膨胀也为这些成为幕僚的士人在宦途上的腾达提供了可能,这也是此间士人乐意投效幕府的原因。此外,一些在传统科举体制中找不到容身之所的,却有负有才学的士人也能在幕府的学术文化机构中找到自己的空间,得以一展生平所学。
【学位单位】:首都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06
【中图分类】:K25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朱淑君;;晚清咸同时期士绅政治文化考察——以“团练”议论为中心[J];兰州学刊;2011年06期

2 胡军;;对苏轼提出“文人画”思想的心态探索[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3 邹金灿;;学问之路——从《容斋随笔》谈起[J];书屋;2011年07期

4 关爱和;;但开风气不为师——龚自珍的诗文与嘉道文学精神[J];文学评论;2011年05期

5 张春晓;;论宋季四学之横[J];古典文献研究;2006年00期

6 牟发松;;侠儒论:党锢名士的渊源与流变[J];文史哲;2011年04期

7 陈曦;;《风俗通义》的学术传承与史学特色[J];天府新论;2011年05期

8 丁楹;;南宋干谒与文学论纲[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9 李斌;;陈梦莲《眉公府君年谱》订误[J];黑龙江史志;2011年13期

10 陈晨;;论《青泥莲花记》的伦理叙写[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磊;;江左士风在陈朝的延续及其终结[A];魏晋南北朝史研究:回顾与探索——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第九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2 马植杰;;试论东汉的士风[A];河北省历史学会第三届年会史学论文集[C];1983年

3 刘玉玮;;汝锡畴及其《治温阐要》考辨[A];中华中医药学会第九届中医医史文献学术研讨会论文集萃[C];2006年

4 郭培贵;;论明代教官地位的卑下及其影响[A];明史研究第4辑——庆贺王毓铨先生85华诞暨从事学术研究60周年专辑[C];1994年

5 史革新;;晚清理学经世思潮略议[A];西方思想在近代中国[C];2005年

6 霍松林;;文雄四海仰龙门[A];三秦文化研究会年录(二○○九年)[C];2009年

7 王永平;;魏晋风度的前奏:论东汉后期士人的“激诡之行”及其影响[A];魏晋南北朝史研究:回顾与探索——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第九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8 孟斌斌;;浅析屠隆诗文中的政教观[A];黑龙江省文学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9 高寿仙;;吕坤《弟子之职》被他人文集误收小考[A];明史研究论丛(第十辑)[C];2012年

10 徐成志;;学融汉宋 笃于伦理践其实——刘开学术思想初探[A];第三届全国桐城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历史学者 海亭;30年士风流变[N];东方早报;2011年

2 吉晋河 章云芳 范建刚;卫士风采[N];山西日报;2000年

3 赵鼐;神眼侠骨雅士风[N];天津日报;2011年

4 史迪;勇闯国际市场“领带大使”德士风[N];国际商报;2000年

5 范鸣;“领带大使”德士风[N];中国乡镇企业报;2000年

6 君子;中国音乐市场即将刮来爵士风[N];中国文化报;2004年

7 邓娟 董水荣;董水荣美国打市场[N];中国企业报;2005年

8 孙绍振;博士风流[N];文艺报;2004年

9 全民;人步一代国士风 笔追万古国画魂[N];中国文化报;2006年

10 盛大林;政府应做遵宪守法的表率[N];法制日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中玉;元代士风丕变下的画学思想[D];中央美术学院;2010年

2 程世和;汉初士风与汉初文学[D];苏州大学;2001年

3 喻学忠;晚宋士风研究[D];四川大学;2002年

4 李强;庆历士风与文学[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5 张再林;中唐——北宋士风与词风研究[D];苏州大学;2002年

6 王建国;东晋南迁士族与文学[D];复旦大学;2005年

7 李磊;东汉魏晋南北朝士风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8 刘婷婷;宋季士风与文学[D];浙江大学;2007年

9 史革新;晚清理学研究[D];北京师范大学;1992年

10 孙虹;词风嬗变与文学思潮关系研究[D];苏州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云杰;浅析明末社会巨变与士风特征[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2 王凤翔;五代士人群体及士风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4年

3 朱淑君;咸同士风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6年

4 邢万全;士风和世俗[D];宁波大学;2009年

5 吴宁;两宋士风述论[D];暨南大学;2003年

6 孙念超;东汉后期士风与士人心态探析[D];郑州大学;2000年

7 张杰;欧阳修散文与庆历士风建设[D];西北师范大学;2011年

8 赵静;东汉社会与东汉士风[D];重庆师范大学;2005年

9 胡坤;宋代辟举制度研究[D];河北大学;2006年

10 徐彪;汉画像砖石中所见“士形象”初步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82036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jxds/282036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095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