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华界中小学学校卫生研究(1929-1937)
发布时间:2020-09-21 20:00
学校卫生史是医疗社会史研究的薄弱领域,本文试图从上海入手,作阶段性的个案分析,从中发现政府、社会团体、教师、家长在学校卫生早期实践中的举措及反应。对于这一前人涉足较少的微观研究,基于作者水平,无意也无力揭示出某种规律,只想尽量呈现出这一过程的基本原貌。 本论文共分三章,外加绪论及结语。 绪论部分回顾学术界的研究情况,包括已取得的成果和尚待解决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本论文的研究意义。 第一章:论述学校卫生的实施背景。学校卫生内涵的具备及政府的系统办理是“学校卫生”概念近代化完成的标志,1926年北平学校卫生的实施是中国近代学校卫生的发端。简介上海市华界学校卫生的概况,虽然1929年之前,卫生行政机构有限介入,但并未系统办理,在政府行政缺位的情况下,呈现出学校自办、社会参与的格局。 第二章:叙述政府系统办理学校卫生的各种举措,并评价其成效。国民政府的推动及华界学校卫生状况之糟糕促成了1929年初期实施计划的启动,政府为此配备了专业而精干的人员,确保实施效果。在卫生、教育两局的努力下,各项工作次第展开,同时,暴露出重视“卫生”而忽视“教育”及两局缺乏固定合作机制等问题。“一·二八”事变的爆发,一方面造成重大损失,学校卫生工作不得不中止,另一方面,也为学校卫生工作再起创造契机,即由于战争的刺激,政府对学生身体健康、卫生教育更加重视。随着1932年11月3期实施计划的拟定,学校卫生得以恢复,至1937年再次被打断。这一阶段学校卫生工作有两大进步,一是规模得到扩大,二是卫生教育工作的加强,这主要得益于对初期忽视“教育”的纠正及统一办理机构健康教育委员会的成立及改组。1937年7月7日,市政府成立10周年,举行的展览为近10年学校卫生的实施,划下句点。学校卫生的实施总体取得了不错成绩,同时,也存在覆盖面狭小等问题。 第三章:分析社会团体、教师、家长对学校卫生的反应。社会团体积极参与,一方面,对政府举办的措施积极配合,补政府之不及,另一方面,独立举办宣传教育活动,表现活跃,这些都得到政府的襄助。国家、社会在学校卫生领域形成良好的合作,究其原因,主要是国家、社会思想共识的存在及两者的互相渗透。教师、家长是与学生最亲近的人,他们对卫生工作表现出两面性,即配合与敷衍、认同与排拒同在,其中既有主观的卫生意识淡薄,也有客观环境、经济条件的制约,这就表明学校卫生,不单单是卫生或教育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
【学位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07
【中图分类】:K263;K295.1
本文编号:2823931
【学位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07
【中图分类】:K263;K295.1
【引证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李忠萍;;“新史学”视野中的近代中国城市公共卫生研究述评[J];史林;2009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刘媛;上海儿童日常生活中的历史(1927-1937)[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2 吴郁琴;公共卫生视野下的国家政治与社会变迁[D];上海师范大学;2012年
3 何江丽;1900-1937年北京城市“卫生化”研究[D];南开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叶科;民国时期学校卫生教育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0年
2 申琳琳;近代天津路政建设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2年
3 王瀛培;民国时期安徽医疗卫生研究[D];安徽大学;2012年
4 周瑶;南京国民政府中小学学校卫生教育政策研究(1927-1937)[D];湖南师范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82393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jxds/28239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