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内迁高等艺术院校的美术教育研究

发布时间:2020-10-01 20:40
   20世纪30年代,由于抗日战争爆发出现的大规模高等院校大迁移,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一个令人瞩目的历史现象。面对日本侵略者的野蛮行径,在祖国存亡的危急关头,全体中国人民包括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爱国人士均以救亡图存为己任,积极投身于抗日救国的洪流之中。随着战火蔓延,我国近代高等教育遭受了巨大损失。有鉴于此,活跃在美术教育战线上的艺术家和美术教育家们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中,坚持开展美术教学和研究活动,表现出了空前的责任感和创作激情。 1937年——1945年的八年抗战时期,是我国现代高等艺术院校所面临的最严峻的考验。内迁大后方的高等艺术院校师生面对家园破碎、风雨如晦和前途未卜的现实,不畏艰险,靠着这众志成城、自强不息的爱国主义时代精神,认真履行着对社会、对国家的责任。在很大程度上,这场战争为真正中国化的现代高等艺术院校体制奠定了地理和文化上的基础。这种基础又是在特定的历史环境和条件下通过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的共同作用形成的。在广大随校内迁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内迁高等艺术院校的美术教育在落后的大后方不仅得到恢复,而且比抗战前还有了较大发展,并对大后方和我国现当代高等美术教育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本文共分四个部分,分别从抗战爆发前我国高等艺术院校的概况、高等艺术院校内迁后的恢复和教学发展及其对我国当代高等美术教育发展产生的历史影响和当下思考等几个方面,大致勾勒出高等艺术院校美术教育内迁后的发展轮廓。 这场史无前例的高等艺术院校大迁移,是抗战时期全民族抗战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现当代高等美术教育及中西部美术教育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研究抗战时期内迁高等艺术院校在大后方长达八年的艰难发展,对研究当下美术教育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学位单位】:西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3
【中图分类】:J12;K265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抗战爆发前我国高等艺术院校的概况
    第一节 抗战爆发前我国高等艺术院校的创立
        1.1.1 冲突抑或融合:西学东渐的影响
        1.1.2 我国新式美术教育的主宰者
        1.1.3 归国留学生任教高等艺术院校的原因
    第二节 抗战爆发前中国高等艺术院校的概况
        1.2.1 国立高等艺术院校
            1.2.1.1 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
            1.2.1.2 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
            1.2.1.3 中央大学艺术系
        1.2.2 私立高等艺术院校
            1.2.2.1 私立武昌艺术专科学校
第二章 抗战时期高等艺术院校的内迁
    第一节 高等艺术院校内迁大后方的原因
        2.1.1 抗日战争形势发展的必然选择
        2.1.2 大西南浑厚的文化为高等艺术院校提供良好发展环境
        2.1.3 大后方地理优势为高等艺术院校教学提供了有效保障
    第二节 抗战时期高等艺术院校内迁的过程
        2.2.1 国立高等艺术院校内迁
        2.2.2 私立高等艺术院校内迁
第三章 抗战时期内迁高等艺术院校美术教育的情况
    第一节 抗战时期内迁高等艺术院校的教育政策和教育思想
        3.1.1 美术教育新格局的形成
        3.1.2 “抗日救亡”教育观念的主导
    第二节 抗战时期内迁高等艺术院校的教学活动
        3.2.1 抗战时期内迁高等艺术院校的师资力量
        3.2.2 抗战时期内迁高等艺术院校的教学活动
    第三节 内迁高等艺术院校师生战时的生活状况
        3.3.1 战时内迁高等艺术院校教师生活之一章
        3.3.2 学生的生活状况
    第四节 抗战后期美术教育的社会实践
        3.4.1 丰富多彩的艺术展览
        3.4.2 走向抗战第一线的战地写生队
        3.4.3 走向乡村,走向民众
    第五节 内迁高等艺术院校及师生战后发展状况
        3.5.1 内迁高等艺术院校战后回迁及发展
        3.5.2 战后的内迁高等艺术院校教师
        3.5.3 战后的内迁高等艺术院校学生
第四章 战时中国美术教育的历史影响和现实思考
    第一节 战时美术教育对我国美术教育发展的深远影响
        4.1.1 对传统美术教育中“教”与“学”观念的新阐释
        4.1.2 战时和战前美术教育情况的比较
    第二节 战时美术教育引发对我国当前美术教育的思考
        4.2.1 对我国美术教育发展的历史意义
        4.2.2 对我国战后及当前美术教育发展的启示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发表论文及参加课题一览表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晓玲;李再强;;抗战时期西迁重庆高校办学历程的启示[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11期

2 薛新力;抗战时期的重庆教育[J];渝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01期

3 王安平;抗日战争时期的国民政府教育[J];四川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01期

4 智效民;;雕龙,还是雕虫?[J];博览群书;1997年09期

5 许良廷;雕塑大师刘开渠二三事[J];党史文汇;2004年05期

6 傅国涌;;西南联大教授的那些事儿[J];文史博览;2009年06期

7 李靖;;浅谈抗战时期的高等教育贷金制和公费制[J];河南教育(高校版);2007年12期

8 吴珏;论西部抗战文化的地位和作用[J];广西社会科学;2003年07期

9 闻黎明;论抗日战争时期教授群体转变的几个因素──以国立西南联合大学为例的个案研究[J];近代史研究;1994年05期

10 闻黎明;长沙临时大学湘黔滇“小长征”述论[J];抗日战争研究;2005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郑勤砚;中国传统美术教育理论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4年

2 武小川;迷失与重塑[D];西安美术学院;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蓝庆伟;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现代主义”艺术[D];中国美术学院;2011年

2 魏民;抗战时期四川省学生救助探析[D];四川师范大学;2011年

3 李挺;抗战时期中国高等院校内迁研究[D];西北大学;2000年

4 覃红霞;抗日战争时期高校内迁探析[D];西南师范大学;2002年

5 王峻;论抗战时期国民政府高等教育的方针与措施[D];首都师范大学;2002年

6 罗登华;1944年民盟改组原因探析[D];四川师范大学;2003年

7 刘婷婷;抗日战争时期的教育救助问题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8 陈永莲;抗战时期国共两党教育政策论析[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9 张莉娜;李骆公油画艺术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6年

10 刘韦;抗日战争期间我国高校内迁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83198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jxds/283198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c54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