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调节社会利益矛盾研究
发布时间:2020-10-13 22:43
利益是人们进行一切历史活动的内在动因。利益关系是最基本的社会关系。利益矛盾决定了利益关系的一切具体形式。中日战争就是中日民族之间的利益矛盾被激化的状态。国共两大政党分别代表着不同阶级的利益。面对这个“决死的战争”,中华民族达到了空前的团结。国内阶级矛盾降到次要和服从的地位,国共合作抗日得以实现。陕甘宁边区就是这一合作的直接结果。 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在抗日救亡利益高于一切的前提下,面对以不同阶级利益为代表的国共两大政党仍然存在的事实,主要的就是调节抗日的人民内部之间的利益矛盾。基于这样的认识,把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的社会从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社会、阶级、民族、机构、对外九个方面划分为九大关系。九大关系就是九大矛盾,也即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突出的社会利益矛盾。在调节社会利益矛盾的过程中,陕甘宁边区呈现社会和谐。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就是不断调节社会利益矛盾的过程。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调节社会利益矛盾的启示,主要的就是调节主体所要做到的九个方面:一要正确对待利益矛盾,二要一切从实际出发,三要代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四要实行体现和谐的政策,五要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制度,六要为人民的利益坚持对的改正错的,七要提倡批评与团结的斗争方式,八要开展学习英模的运动,九要有诚恳的态度、合作的精神、模范的工作。
【学位单位】:延安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08
【中图分类】:K265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调节社会利益矛盾的客观条件分析
(一) 社会利益矛盾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因
(二) 中日民族矛盾是其调节的首要前提
(三) 国内阶级矛盾是其调节的客观基础
(四) 抗日的人民内部矛盾是其调节的主要内容
二、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对九大社会利益矛盾的处理和调节
(一) 边区武装与敌顽分子:斗争联合,稳定边区
(二) 政党与政府:选举联盟,实行民主
(三) 军队与农民:军民合作,发展生产
(四) 政党与干部:批评团结,统一思想
(五) 政府与社会群体:正确对待,组织起来
(六) 地主与农民、资本家与工人:互助互让,为民族计
(七) 汉与回、蒙民族:相互尊重,一致对外
(八) 战争的机构与战争的情况:精兵简政,为民减负
(九) 边区与来宾:以诚相待,争取过来
三、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调节社会利益矛盾的启示
(一) 调节主体要正确对待利益矛盾
(二) 调节主体要一切从实际出发
(三) 调节主体要代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
(四) 调节主体要实行体现和谐的政策
(五) 调节主体要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制度
(六) 调节主体要为人民的利益坚持对的改正错的
(七) 调节主体要提倡批评与团结的斗争方式
(八) 调节主体要开展学习英模的运动
(九) 调节主体要有诚恳的态度、合作的精神、模范的工作
注释
参考文献
后记
【相似文献】
本文编号:2839792
【学位单位】:延安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08
【中图分类】:K265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调节社会利益矛盾的客观条件分析
(一) 社会利益矛盾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因
(二) 中日民族矛盾是其调节的首要前提
(三) 国内阶级矛盾是其调节的客观基础
(四) 抗日的人民内部矛盾是其调节的主要内容
二、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对九大社会利益矛盾的处理和调节
(一) 边区武装与敌顽分子:斗争联合,稳定边区
(二) 政党与政府:选举联盟,实行民主
(三) 军队与农民:军民合作,发展生产
(四) 政党与干部:批评团结,统一思想
(五) 政府与社会群体:正确对待,组织起来
(六) 地主与农民、资本家与工人:互助互让,为民族计
(七) 汉与回、蒙民族:相互尊重,一致对外
(八) 战争的机构与战争的情况:精兵简政,为民减负
(九) 边区与来宾:以诚相待,争取过来
三、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调节社会利益矛盾的启示
(一) 调节主体要正确对待利益矛盾
(二) 调节主体要一切从实际出发
(三) 调节主体要代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
(四) 调节主体要实行体现和谐的政策
(五) 调节主体要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制度
(六) 调节主体要为人民的利益坚持对的改正错的
(七) 调节主体要提倡批评与团结的斗争方式
(八) 调节主体要开展学习英模的运动
(九) 调节主体要有诚恳的态度、合作的精神、模范的工作
注释
参考文献
后记
【相似文献】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宋炜;陕甘宁边区农村经济利益关系的调整与启示[D];西北大学;2007年
2 孟亚伟;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调节社会利益矛盾研究[D];延安大学;2008年
3 刘霞;试论陕甘宁边区的民主政治建设[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4 高运飞;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在陕甘宁边区的司法实践[D];湘潭大学;2010年
5 李对江;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民主选举制度及运行机制研究[D];延安大学;2010年
6 李淑丽;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报刊事业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7 谢飞;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社会教育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8 张志红;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的法制建设[D];四川大学;2002年
9 梁海军;论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的人权建设[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10 耿磊;传统的延续与改造: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农业劳动互助研究[D];河南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83979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jxds/28397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