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曾纪泽的西方文化观

发布时间:2020-10-19 22:09
   以往研究曾纪泽的论著多集中在外交领域,从文化这个角度进行研究的很少,即使偶有涉及,也没有展开全方面的分析,本文试图全方位地对曾纪泽的西方文化观进行分析。本文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评述曾纪泽西方文化观的形成。十九世纪中后期,中国面临着深刻的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在这种生活环境下,一部分先进的中国人主张清除早已不合时宜的“华夷之辨”的陈腐观念,学习西方先进的东西。曾国藩是推行洋务运动的重要代表人物,他的言行举止深刻地影响着曾纪泽;西方语言对探求西方国家富强的政策方略有很大的作用,这成为曾纪泽努力学习它们的动力,他积极掌握这个研究西方的工具,有助于其西方文化观的形成;曾纪泽抱着积极开放的心态去了解掌握西学,主张正视自己国家的差距,奋发图强,加强同西方的交流,这种心态决定性地推动了其西方文化观的形成。 第二部分评述曾纪泽西方文化观的主要内容。他反对闭关锁国,主张开放;对西方社会政治制度、国际法、和基督教都有令人耳目一新的认识;他尤为重视对西方文化教育的考察,认同与积极倡导西方的文化教育;他还对西方社会的风俗民情、西方艺术和自然科学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此外,他还著书立说,积极宣扬西方文化。 第三部分对曾纪泽西方文化观加以评价。分层次地肯定其积极方面,对其落后消极部分也不避讳。 本文创新之处有以下几点: 1、把曾纪泽对国际法、基督教等方面的认识纳入文化观的范畴。 2、通过对曾纪泽这个在外交领域有卓越贡献人物的研究,探讨其西方文化观的先进性与局限性。 3、全方位地评述曾纪泽的西方文化观。
【学位单位】:河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07
【中图分类】:K256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西方文化观的产生和形成
    (一) 时代背景
    (二) 思想文化的影响
    (三) 曾国藩对曾纪泽西方文化观形成的作用
    (四) 学习西方语言的重要性
    (五) 积极开放的心态与西方文化观形成的关系
二、西方文化观的主要内容
    (一) 反对闭关锁国,主张开放
    (二) 对西方社会政治制度的认识
    (三) 对国际法的认识与应用
    (四) 对基督教的认识与处理教案的看法
    (五) 对西方文化教育的认识
    (六) 积极探究西方社会的风俗民情
    (七) 对西方艺术的认识与追求
    (八) 对西方自然科学的认识
    (九) 著书立说,积极宣传西方文化
三、对曾纪泽西方文化观的历史评价
参考征引书目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马德翠;;中西文化夹击下林纾的西方文化观[J];学术论坛;2011年06期

2 权赫秀;;曾纪泽有关朝鲜问题的外交活动与政策主张[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3 王强;;试析晚清时期外交官员的国家主权观念——以曾纪泽为中心[J];理论界;2011年07期

4 周楠本;;中国第一个洋外交官[J];博览群书;2011年07期

5 郦波;;有趣曾国藩[J];可乐;2011年08期

6 牛津;;极简主义景观设计中东西方文化观的融合[J];大众文艺;2011年16期

7 刘梅;;浅谈江西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J];大众文艺;2011年12期

8 魏羲之;;曾左交恶为公不为私[J];书屋;2011年07期

9 张传磊;赵可;;甲午战前清朝驻外使臣对旅欧军事留学生的管理[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10 王慧婷;;试析中法战争中李鸿章态度转变始末[J];贵州文史丛刊;2011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柴文华;现代新儒家文化观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3年

2 高晞;德贞与中国医学早期现代化[D];复旦大学;2008年

3 孙藜;“飞线”苦驰“万里天”:晚清电报及其传播观念(1860-1911)[D];复旦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庆明;浅析曾纪泽的西方文化观[D];河北师范大学;2007年

2 曾银银;曾纪泽古文研究[D];郑州大学;2011年

3 张永智;曾纪泽与中法越南交涉[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4 高慧;弱国时的成功外交家[D];曲阜师范大学;2010年

5 唐月民;曾纪泽的开放意识及其外交实践[D];山东师范大学;2000年

6 蒋跃波;试论曾纪泽的近代外交思想[D];湖南师范大学;2001年

7 王志成;论曾纪泽外交思想及其实践[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8 武增锋;试论戊戌维新派西方文化观的转型[D];河北大学;2001年

9 李芸;曾国藩、曾纪泽外交思想之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10 樊普芳;曾纪泽外交思想的近代化与困惑[D];贵州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84778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jxds/284778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a59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