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1-1937年冀鲁豫农民离村问题研究

发布时间:2020-10-20 22:52
   农民离村问题,是1911—1937年冀鲁豫农村突出的社会问题。其规模之大、影响之深,在当时曾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不但有助于加深对民国社会的理解,对现今社会的同类问题也具有重要的启迪作用。 本文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章农民离村问题的成因。1911—1937年冀鲁豫农民离村问题的形成,既与土地缺乏、天灾人祸、捐税沉重等社会弊病密切相关,也与城乡差别以及农业与工商业之间的利益差异紧密相连。前者将缺衣少食、生活无着的广大农民推出农村,后者则以生活条件的好转为诱饵,将他们从农村吸引出来。许多农民既感于现实生活的困敝,又对未来怀有美好的愿望,便在这无奈与憧憬的矛盾心情中打破安土重迁、故土难离的习俗,走出家乡,迈向更为广阔的天地。但总起来说,由于农村经济的衰颓是当时的总背景,在农民离村原因中,被动因素居于主导地位。也就是说,当时农民的离村主要是因生计所迫。这奠定了农民离村问题的基调,随后这些离村农民的流向及其社会影响,都与此密切相关。 第二章农民离村后的地域流向及职业分布。农民离村之所以成为社会问题,引起社会的普遍关注,主要在于离村农民在社会上的广泛分布,其中既表现为地域上的广阔,也表现为职业上的纷杂。离村后的去向,不外乎城市、乡村、垦区以及国外。受素质与技能的限制,他们所从事的工作,多数为纯体力型劳动,尤其是为城市人或当地人所不愿从事的苦力及夫役。尽管如此,也并不是所有的离村农民都具备体力型劳动的要求,而且,工作机会的短缺也并不能安排所有人的就业。因此,即使离村农民不嫌弃工作的种类,仍有相当一部分人找不到正当的谋生途径,只好以士兵、匪盗、乞丐、娼妓、卜筮星算等次生社会群暂时存身。 第三章离村农民的生活与特点。由于经济基础与个人机遇的区别,离村农民的生活质量存在着很大的差异。那些在农村占有广袤土地的人家,搬迁到城镇的目的便是生活环境的改善以及商业经营的便利,他们丝毫不会感觉到生活的艰辛,而那些离家时一贫如洗的人群,基本是在痛苦的海洋中挣扎。有些人侥幸能白手起家,而凋敝的现实赋予更多人的命运则是失望与磨难。虽然农民的离村多数为迫不得已,但他们也尽量按照社会经济规律安排自己的劳动与生活,从而形成了离村农民在性别、年龄、以及外出方式等方面的结构与特点。一般来说,年富力强的男子是外出做工的主要群体,而结伴同行则是相互关照以及慰藉感情的现实需要。同时,农民离村的被动性,也决定了离村过程中突出的逃荒性。 第四章农民离村与社会变迁。冀鲁豫农民的离村,虽表面上表现为大批农民的颠沛流离,但从长远来看,他们的痛苦却换来了社会的重大变革。农民离村过程中所发生的人口由农业向工商业的转移、高密度区域向低密度区域的自然调配,以及通过迁徙所带来的人的思想观念上的变化等,无疑都有利于中国社会由传统向近代的变革。而且,农民的离村也产生了直接的后果:推动人口与城市的近代化、促进东北与华北农村经济的发展、改变中国的阶级结构与政治面貌、引起社会心理观念的变迁等。但是,由于当时农民的离村多为生计所迫,迁徙的无序性,加之政府缺乏有效的管理,大量的离村农民也给社会的稳定带来了负面影响。 第五章社会各界对农民离村问题的疏导与治理。对症下药是治理问题的关键,针对冀鲁豫农民的离村问题,社会各界还是尽了相当的努力:对灾民进行收容与救济、对移民垦殖事业进行扶助与疏导、对冀鲁豫农村进行治理与建设。但是,农民离村问题的产生有其自身的规律,其中就业与劳动力安置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显然,推动工商业的发展、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已超出了社会各界的视野与能力,安排众多离村农民的日常生活也成了财力上的重大困难。因此,每遇大批离村农民,流入地一般总是尽快将他们驱逐出境,或者遣返原籍。这种围追堵截的办法不但于事无补,反而造成了人力物力上的浪费与离村农民的悲苦。当然,也许这就是社会与时代环境的局限,而不应归咎于任何个人或团体的主观。
【学位单位】:北京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01
【中图分类】:K26;K29
【文章目录】: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农民离村总况
    三、研究现状
    四、思路与方法
第一章 农民离村问题的成因
    一、人口与土地
    二、生态与灾荒
    三、匪患与兵燹
    四、超负荷的经济压榨
    五、城乡差异与利益驱动
第二章 农民离村后的地域流向及职业分布
    一、到城市逃难或谋生
    二、赴别村谋生
    三、到关外或西北垦荒
    四、奔赴国外发展
    五、游移于正当职业之外的次生社会群
第三章 离村农民的生活与特点
    一、农民离村后的生活处境
    二、离村农民的外出结构特点
    三、离村过程中突出的逃荒性
第四章 农民离村与社会变迁
    一、推动人口与城市的近代化
    二、促进东北与华北农村经济的发展
    三、改变中国的阶级结构与政治面貌
    四、引起社会心理观念的变迁
    五、引发了城市的社会问题
第五章 社会各界对农民离村问题的疏导与治理
    一、对灾民的收容与救济
    二、对移民垦殖事业的扶助与疏导
    三、对冀鲁豫农村的治理与建设
    四、对灾民移境就食的限制
余论
    一、正确看待近代历史上的农民离村
    二、农民离村问题的解决途径
附录主要参考文献
学位论文出版授权书

【引证文献】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毕牧;民国时期山东城市下层社会变迁研究[D];山东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王大丽;张季鸾与托马斯·巴恩斯新闻思想比较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2 刘伟;林修竹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3 王涛;豫陕境内军队匪化研究(1916-1928)[D];扬州大学;2007年

4 肖薇;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大陆民国社会史研究的发展[D];扬州大学;2010年

5 赵金朋;20世纪30年代中国农村社会调查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84926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jxds/284926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fb7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