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代中国学习苏联运动评述

发布时间:2020-10-22 09:27
   1950年代,中国发起学习苏联的运动。这一运动是冷战环境下,中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一种战略选择。作为中苏两党、两国关系发展的“晴雨表”,学习运动经历了发端期、高潮期、低落期,直至结束。 1949年-1953年,是中国学习苏联运动的开始时期。1950年中苏正式结为同盟,中国的社会发展模式选择了苏联模式。以苏联为榜样,中国学习制定了“一五”计划,确立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工业化战略;提早结束了新民主主义社会,开始向社会主义过渡;在军事领域和文教领域开展了学习苏联的活动。这些都为苏联模式在中国的确定提供了条件。 1953年-1958年,是中国学习苏联运动的高潮期。1953年,中国开始了大规模的工业建设,此时的中苏关系也正步入“蜜月期”。中国学习苏联,建立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政治机制;大规模地聘请苏联专家,并派大批的工程师、技术人员等赴苏考察、学习;从苏联引进大量的科研技术和科技资料,在苏联的帮助下制定了中国的科学发展规划。以上学习的结果是苏联模式在中国的确立。 中国民众对苏联充满感激之情和真切的向往,但在学习的过程中出现了某种程度的盲目性和照抄现象。1956年苏共二十大后,中共强调要“以苏为鉴”,着重要求一切从国情出发,克服教条主义,并对中国自身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进行了反思和调整。 1958年-1960年,中苏关系走向“冰点”,中国国内“左”倾思想也越来越严重。受其影响,中国不再满足于苏联式的发展道路,决心放弃苏联经验,独辟蹊径。由此,中国学习苏联的运动逐渐销声匿迹。在轰轰烈烈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在教育革命和军队“革命化”的过程中,苏联的经验被抛进了“冷宫”。 1950年代,中国学习苏联运动,有失有得,其中得是主要的。尽管在学习的过程中,中国不恰当地照搬了苏联的部分经验,但这并不能抹杀学习运动本身曾起到的积极的历史作用。通过学习苏联,为中国的工业化奠定了基础;确立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中国的文教事业和科技事业取得飞速发展,培养和锻炼了一批科技人才;学习苏联运动还铸就了中苏两国人民之间的伟大情谊。 1950年代中国学习苏联运动带有明显的政治性,在学习过程中其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有失误,缺乏科学的衡量学习的标准。以史为鉴,在全球化的今天,中国在坚持向他国学习的同时,应当注意处理好学习他国与独立自主、自主创新的关系,深刻认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具体制度的联系,处理好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
【学位单位】:天津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09
【中图分类】:K27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选题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本文思路、方法及特点
第一章 中国学习苏联运动的缘起
    一、中共革命以俄为师的历史考察
        (一) 中共是以俄共为参照建立发展起来的
        (二) 俄共、共产国际的物质援助
    二、中国向苏联学习是现实的要求
        (一) 冷战环境下,中共的“一边倒”战略
        (二) 中国国内落后的经济社会状况需要国际援助
第二章 中国学习苏联运动的发端(1949-1953)
    一、中苏走向同盟的艰难历程
        (一) 建国前刘少奇秘密访苏
        (二) 中苏同盟条约的签订
    二、学习的内容与方式
        (一) 学习苏联式的政治体制
        (二) 实施苏联式的工业化战略
        (三) 学习苏联的文教体制
        (四) 学习苏军
    三、学习苏联的初步结果
        (一) 客观上促使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提前终结
        (二) 学习苏联运动的政治化
第三章 中国全面学习苏联的运动(1953-1958)
    一、中苏关系进入“蜜月期”
    二、学习苏联运动的高潮
        (一) 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和政治机构的正规化、集权化
        (二) 工业建设中全面学习苏联
        (三) 移植苏联的科学技术
    三、“以苏为鉴”,学习过程中的反思与创新
        (一) 学习运动指导方针的调整
        (二) “以苏为鉴”,中国的反思与创新
        (三) 中共对民众学习苏联态度的再次纠正
第四章 中国在苏联模式下的独立探索(1958-1960)
    一、中苏关系由“蜜月”走向“冰点”
    二、苏联模式下的中国道路
        (一)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二) 教育革命
        (三) 军事领域反“教条主义”
    三、苏联模式的强化
第五章 关于中国学习苏联运动的评价与思考
    一、关于中国学习苏联运动的评价
        (一) 学习苏联运动的效果
        (二) 中国学习苏联运动的特点
    二、启示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引证文献】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闫义军;1950年代中国学习苏联农业经验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2 冯利花;20世纪50年代中国学习苏联建设经验的研究(1949-1956)[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3 赵星;建国初期复旦大学新闻教育述评(1949-1957年)[D];复旦大学;2011年

4 陈婷;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高等教育改革研究(1949-1956)[D];广西民族大学;2011年

5 景红霞;苏联与新中国“一五”计划的制定和实施[D];山西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85141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jxds/285141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e6b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