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海战岸防图解析及其军事败因探讨
发布时间:2020-11-05 09:00
所谓海战,指海军兵力在海洋进行的战役和战斗;海防,指在国家领海,为防备和抵抗侵略,制止武装颠覆,保卫国家的主权、统一领土完整和安全所进行的军事活动。本文中的海防作战,可等同于岸防作战,或者反登陆作战。这是因为清政府忽视海权和领海防御的重要性,故一般直到外敌侵入海岸,方才着手组织抵抗。先是外国舰队入侵中国,后来发展为列强在中国海面为瓜分中国而战。反映在海战绘画上,就是中国人绘制的多是海防画,外国人绘制的多是进攻海战画。在没有摄影术的时代和摄影术发明还没有广泛应用的时代,西方商船和战舰都有画家随行远航;在中英、中法海战中,西方舰队都配有专门的测绘船、绘图师和随军画家,以图像和绘画的形式记录战事现况。这些图像和绘画作品是当年西方媒体极为重要的战事报道依据,也为列强侵华提供了第一手地理、军事和文化情报资料,本文运用历史文献整体梳理了晚清海战岸防的历程基础上,搜集、复制了大量相关的国内外珍藏的绘画图像资料,直观地再现了晚清海战岸防的历史,晚清以前中国对外海战与海防。中国的水师和海军,在中外一系列海上战争和登陆/反登陆战争中,曾多次征讨外敌、抵制入侵与收复故土。唐、元时期中国水师东征朝鲜、日本,目的是确立中国在东亚地位;明末出师朝鲜,是为了协助朝鲜抗击日本侵略;而郑成功水军攻打台湾,则是从荷兰侵略者手里夺回故土。明清时期,中国封建社会由盛而衰,由于中国沿海的倭寇之患,促进明朝重视加强海防建设,岸防的强化,中国沿海倭乱逐渐平息。在抵抗外寇的过程中,中国沿海岸防体系得以初步建立。十五至十八世纪,随着“大航海时代”的到来,葡萄牙、荷兰、西班牙、英国、法国等西方殖民者陆续来到中国沿海,展开早期殖民侵略活动,古老而封闭的中国,成为欧洲殖民者扩张、攫取利益的目标。中国的岸防体系、海上力量、海疆危机,乃至整个国家安全,都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晚清中国海防建设与对外海战与岸防。近代以来,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叩开了中国的海路门户,频繁侵犯中国领海。两次鸦片战争期间,清军水师不堪一击,难以招架各国海军的进攻。清政府有鉴于此,通过购买外舰、自造军舰,从北洋水师船队到铁甲舰队,建立起数支近代化舰队。如两次鸦片战争期间的中外舰船交锋,中法甲申海战,中日甲午海战中的丰岛海战、大东沟海战;晚清中国对外岸防作战:第一次鸦片战争期间华南、东南沿海防务与岸防作战,清军连连损兵折将,英军完全掌握了战争主动权;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广州、大沽口防务与岸防作战,广州几乎为不设防城市;三次大沽口之战,除第二次可称之为完全的胜利外,均遭失败,英法列强得以长驱直入杀入京师,强迫清政府签署不平等条约;中法战争期间台湾、镇海防务与岸防作战,基隆防卫作战,镇海防卫作战,澎湖防卫作战,除了澎湖沦入法军手中外,占据基隆为担保品、占领镇海军港和消灭南洋三舰均未能实现。中法战争中的几次胜利,胜在守备,却没能消灭敌人有生力量。中日甲午战争期间,旅顺、威海卫防务与岸防作战,日军分别在花园口、荣成湾登陆,最终攻下旅顺、威海卫两座军港,将北洋舰队逼入绝境。纵观晚清政府组织的历次岸防作战,基本上都失败了。对外海战与岸防双双失利,除了近代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原因外,从军事角度,即中国军队在武器装备、军事制度、作战思想三个层面,是晚清海战岸防失败的重要原因:败因之一:军事器物层面的差距。武器装备性能是决定战争胜负的重要的因素之一,晚清中国无论是武器质量、武器配备还是武器研发制造,均远远落后于西方列强。第一次鸦片战争结束后,“睁眼看世界”的林则徐、魏源等人,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先进理念,一些先进中国人零星、自发的开始从事枪械、战船、水雷、大炮等武器的研发与制造。虽然在总体的落后中也有局部的领先,如中法战争中基隆、镇海战役清军武器配备就曾占据优势,但是面对英法日等海军强国,无论是岸防作战、还是海上作战,中国水师无力接敌,不敢与其正面交锋,无法抗击优势强敌,只能将制海权拱手相让。何时开战、在何地开战,战争主动权完全为列强所操控。败因之二:军事制度层面的缺失。一是战争准备、动员机制缺失,近代中国对外战争中,统治者既不重视战争准备,上下虚骄自大、闭目塞听,又出于防范民众的考虑,不敢放手发动民众一同抵御侵略,战争动员能力严重匮乏。战前疏忽大意、对敌情缺乏了解;临战游移不定、疏于战备,是近代中国对外战争准备不足的两大集中表现;二是战役指挥、调度体系不灵。近代海军作为中国军队的一个新军种,理所当然应成立一个统一的指挥和调度机构。然而,洋务运动中创办的几支舰队,全都具有私属性和地域性,各支舰队互不统属。晚清政府自始至终都没能成立一个强有力的海军指挥机关,几支海军各自为政;三是官兵缺乏训练,腐败气息浓重。晚清时期,中国军队腐化堕落,训练无常,官兵的战斗素养缺乏,战斗意识低下。军队编制不合理,驻防地域广大,分布松散,指挥混乱,兵种单一。军事制度的落后,很难与初步实现制度现代化的外国侵略军队相抗衡。败因之三:军事思想层面的落后。晚清中国之所以“败在海上”,思想意识根源在于西方国家拥有先进的海权思想,将控制海洋提高到国家兴衰、控制整个世界的最高战略层面。而晚清统治者则固守“口岸防守”的消极观念,致使海洋成为中国国防藩篱中最为薄弱的环节之一。由于清政府海权意识淡薄、海防战略的滞后,宏观方面既无科学的国防战略规划与近代海权观念的指导;又无具体完整的海防作战方针、目标计划、以及战争实施的措施。微观方面,军队缺乏战役战术布置、战斗意识培养;战术保守落后、海陆协同作战不足,岸防作战战术呆板单一。作战意志方面,士兵缺乏家国意识,不知为谁而战;将领各怀私心,临战难以用命。综上因素,一遇海上战事,固守“重陆轻海”的观念,忽视海洋权利的维护,导致海战、岸防常常处于消极被动的状态,非但不主动出击,制敌于海上,反而将制海权拱手让与敌人,造成的后果是十分严重的。
【学位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19
【中图分类】:E291;K252
【部分图文】:
图 1.1 《蒙古贼舟退治之图》①图注释:歌川芳虎雕版印刷三联画作,日本九州福冈市博多区“元寇史料馆”藏。忽必烈时期两次攻日失败,其最根本的原因是国内时局不稳,根基不固。忽必烈两次重建东亚国际贸易秩序的努力,其实并没有一个强有力的、稳定的后方,国内民族矛盾尖锐、元朝皇室内部的争斗,是元朝东征日本的最大制约因素。此外,自然环境的恶劣,亦为重要原因之一,这在当时并非无人注意到。曾经出使日本的赵良弼曾规劝忽必烈云:“[日本国民]狠勇嗜杀,不知有父子之亲、上下之礼。其地多山水,无耕桑之利,得其人不可役,得其地不加富。况舟师渡海,风涛莫测,是谓以有用之民力,填无穷之巨壑也”②,建议忽必烈不要出兵日本,然而这个建议,尤其是那句“风涛莫测”,并未得到皇帝本人的重视。2、反抗侵略:郑成功收复台湾与万历援朝之役中国古代海上力量的第三、四次出海征伐,性质与前两次有很大不同,如果前两次
图 1.2 《热兰遮城与海港图》①图注释:《热兰遮城与海港图》,伊萨克 柯孟林绘制,该图纵 20CM,横 27CM。原载于 1646 年出版的《荷兰联合东印度公司的开始与发展》一书的《瑞和耐游记》中。郑氏北上攻打南京失败后,便打算进取台湾,据杨英《先王实录》文献中所载,郑成功曾准备让黄廷、郑泰等人前去攻打台湾,“安顿将领官兵家眷”②,但因得知清兵即将攻打厦门而作罢。1661 年,郑成功令其子郑锦驻守厦门,自己则亲率 25000 名士兵400 艘战船,自料罗湾出发,攻打台湾。③舰队在抵达澎湖第二日便遇到大风大浪,一耽搁就是七天,粮草供应出现问题,不少下属信心动摇,建议返航,但郑成功却鼓舞将士们战胜恶浪、奋勇向前,在何斌等人的指引下,通过一条秘密航道,终于成功在台湾南部安平西面 30 里的鹿耳门登陆。荷兰人没有料到郑成功会在如此恶劣天气下进军,一时间被打得措手不及,岛上人民得知消息,热情帮助郑军,提供物资,运输军械,大大便利了郑成功的军事行动。荷兰人发现郑军登陆后,派出“赫克托”号、“格拉佛兰”号 2 艘战船、“白鹭”号小帆船、“马利亚”号快艇向郑军战船发起进攻,郑军船只虽
第一章 近代以前中国对外海战与海防小,但每艘配有 2 门火炮,士兵作战也很勇猛,虽有被击沉者,全军亦不后退,开展后不久,荷军战斗力最强的“赫克托”号战舰遭到包围,最终被击沉,其他 3 艘被赶往外海。与此同时,在陆地上,荷兰军队也与郑军交手。郑军的登陆作战行动,被海战画真实地记录下来。瑞士人阿尔布列 赫波特,在东印度公司工作,1669 年出版了《爪哇、福尔摩沙、印度和锡兰旅行记》一书,其中《郑成功围攻热兰遮》(图 1.3)是一幅精美的插画,也是一幅纪实性海战图。在这幅海战图陆地部分,可见郑成功军队登陆鹿耳门,队伍身着铁甲,手持长刀,战旗猎猎,向前进发。据史料记载,郑成功围攻热兰遮城的军队,每四人即有一面战旗,以壮声威;士兵手持的长刀,即荷兰人所说的“肥皂刀”;身着铁甲抵御荷兰火枪的,即史料中所谓的“铁甲兵”。图上所绘细节与史料完全吻合。
本文编号:2871412
【学位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19
【中图分类】:E291;K252
【部分图文】:
图 1.1 《蒙古贼舟退治之图》①图注释:歌川芳虎雕版印刷三联画作,日本九州福冈市博多区“元寇史料馆”藏。忽必烈时期两次攻日失败,其最根本的原因是国内时局不稳,根基不固。忽必烈两次重建东亚国际贸易秩序的努力,其实并没有一个强有力的、稳定的后方,国内民族矛盾尖锐、元朝皇室内部的争斗,是元朝东征日本的最大制约因素。此外,自然环境的恶劣,亦为重要原因之一,这在当时并非无人注意到。曾经出使日本的赵良弼曾规劝忽必烈云:“[日本国民]狠勇嗜杀,不知有父子之亲、上下之礼。其地多山水,无耕桑之利,得其人不可役,得其地不加富。况舟师渡海,风涛莫测,是谓以有用之民力,填无穷之巨壑也”②,建议忽必烈不要出兵日本,然而这个建议,尤其是那句“风涛莫测”,并未得到皇帝本人的重视。2、反抗侵略:郑成功收复台湾与万历援朝之役中国古代海上力量的第三、四次出海征伐,性质与前两次有很大不同,如果前两次
图 1.2 《热兰遮城与海港图》①图注释:《热兰遮城与海港图》,伊萨克 柯孟林绘制,该图纵 20CM,横 27CM。原载于 1646 年出版的《荷兰联合东印度公司的开始与发展》一书的《瑞和耐游记》中。郑氏北上攻打南京失败后,便打算进取台湾,据杨英《先王实录》文献中所载,郑成功曾准备让黄廷、郑泰等人前去攻打台湾,“安顿将领官兵家眷”②,但因得知清兵即将攻打厦门而作罢。1661 年,郑成功令其子郑锦驻守厦门,自己则亲率 25000 名士兵400 艘战船,自料罗湾出发,攻打台湾。③舰队在抵达澎湖第二日便遇到大风大浪,一耽搁就是七天,粮草供应出现问题,不少下属信心动摇,建议返航,但郑成功却鼓舞将士们战胜恶浪、奋勇向前,在何斌等人的指引下,通过一条秘密航道,终于成功在台湾南部安平西面 30 里的鹿耳门登陆。荷兰人没有料到郑成功会在如此恶劣天气下进军,一时间被打得措手不及,岛上人民得知消息,热情帮助郑军,提供物资,运输军械,大大便利了郑成功的军事行动。荷兰人发现郑军登陆后,派出“赫克托”号、“格拉佛兰”号 2 艘战船、“白鹭”号小帆船、“马利亚”号快艇向郑军战船发起进攻,郑军船只虽
第一章 近代以前中国对外海战与海防小,但每艘配有 2 门火炮,士兵作战也很勇猛,虽有被击沉者,全军亦不后退,开展后不久,荷军战斗力最强的“赫克托”号战舰遭到包围,最终被击沉,其他 3 艘被赶往外海。与此同时,在陆地上,荷兰军队也与郑军交手。郑军的登陆作战行动,被海战画真实地记录下来。瑞士人阿尔布列 赫波特,在东印度公司工作,1669 年出版了《爪哇、福尔摩沙、印度和锡兰旅行记》一书,其中《郑成功围攻热兰遮》(图 1.3)是一幅精美的插画,也是一幅纪实性海战图。在这幅海战图陆地部分,可见郑成功军队登陆鹿耳门,队伍身着铁甲,手持长刀,战旗猎猎,向前进发。据史料记载,郑成功围攻热兰遮城的军队,每四人即有一面战旗,以壮声威;士兵手持的长刀,即荷兰人所说的“肥皂刀”;身着铁甲抵御荷兰火枪的,即史料中所谓的“铁甲兵”。图上所绘细节与史料完全吻合。
本文编号:287141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jxds/28714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