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与民间:抗日战争时期江西的难民救济

发布时间:2020-11-19 17:48
   本文以“国家与社会”为理论框架,将“战时途经江西及省内迁移的难民”作为考察对象,横向上比较政府救济与民间救济的力量转变,纵向上考察江西省政府在全面抗战过程中的救济措施、成效及在其救济下的难民生活,采用文献分析、地图量化、时空比较等研究方法,从整体史的视角来说明江西对难民救济的历史贡献,以期略现江西在全国抗战中的角色意义。全面抗战前的江西,社会救济发展滞后。卢沟桥事变后,江西依据其先天的地理优势和畅通的交通干线,以非常时期难民救济委员会江西分会和改革后的省振济委员会及下属机关为主力,沿途救济苦难同胞,并负责运送他们至安全区。南昌沦陷后,江西省政府又立即在临时省会泰和设立振济机构,继续承担物资输送和难民运送工作。进入相持阶段后,救济的重心由难民疏散和运送转向以难民的生活稳定和生产发展为主。这期间,省政府及救济机关主要解决的是难民温饱、医疗卫生、难童教养、战时生产等问题。难民救济除了依靠政府救济外,还有社会力量组成的各类救济机构,他们和原有的慈善团体共同开展难民救济。在抗战之初,这些民间力量都曾有过不俗的表现,如各界民众抗敌后援会、江西红十字会、基督教南昌青年会、江西国际救济委员会和各地同乡会及商会等。简言之,在全面抗日战争期间,江西是运配难民的重要中转站和补给站,其难民运送线路网发挥着难民运送及物资输出的关键作用,为保护抗战力量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难民的后方生活并不如意,究其原因,与当地人的排外态度、沉重的苛捐杂税、地方政府与振济机关的不同使命和难民救济体系的腐败等因素息息相关。此外,在长期的战争环境下,社会救济主导权已开始由民间向政府过渡,在抗战后期政府救济占主导地位,这与战前两者的救济力量有较大不同。
【学位单位】:南昌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K265
【部分图文】:

难民,江西,抗战初期,推车


图3.1抗战初期各地难民迁至江西境内的主要途径??此外,还有大批沪杭难民是沿安徽公路或推车或步行前往汉口,然后经北小池口乘船渡江至江西九江,在九江码头短暂歇息后,凭难民证乘坐专载民的渡轮驶向汉口。然而,在逃难的大队伍中,多数难民是徒步迁移,衣衫褛。如家住九江的陈尚秋,全家人挑着二十多付锅碗瓢盆和衣服被褥,离开目疮痍的家园,徒步走过了湖北省阳新、咸宁、汀泗桥等地,最后暂避至湖南。??::一路上为了躲避敌机轰炸和日军袭击,他们不分日夜地赶路,最后每人身上剩下几件换洗衣物。可见,这逃难路上的颠沛流离和未知生死的无助。??总体来讲,江西依据其先天的地理优势和畅通的交通千线,成为省外难迁移途中的必经地之一。战争初期,江浙沪高校、学子及社会名流通过浙赣路及各水路辗转到赣,补给物资,一时间江西成为抗日文化主阵地。而成千万的难民,为逃离战火,响应“坚壁清野”的抵抗政策,扶老携幼,背井离乡。??逃难路上的敌机侵袭和疾病肆虐,使得大量孤苦难童出现,难童成为庞大难队伍中更需关注的救济对象。??

难民,总站,江西省,江西


?第3章危机应对:1937-1939年政府运送???各救济区为弥补各省市分、支会由于力量不足而成立的跨省区的临时性救??济机构,是振济委员会的派出机构。各救济区承接非常时期难民救济委员会和??赈务会的救济事务,派设专员协助难民流徙,属于一种跨省区的临时救济。自??]938年11月起至1941年止,江西划辖在“第八救济区,实施救济工作。??运送配置难民总站也是非常设机构,一般根据难民的流亡路线来设置分站,??负责运送和安置难民,经费按照“中央地方各半负担”的原则,一部分由省振??济委员会拨发救济款、一部分为各地总分站自行解决。综上所述,下图简要概??括江西省振济委员会的组织结构:??

难民


?第3章危机应对:1937-1939年政府运送???区市民,对贫苦无力撤退者发放难民证。T九江难民陈秋香一家即日开始内迁,??他们凭难民证到指定的难民收容所住宿。她的难民证是一条两寸宽的白布长条,??上面盖有“九江县第二区第一保联办公处”的长形红印,左侧竖着写有“难民??陈尚秋”的字样。而她祖母的难民证又有所不同,陈胡氏的难民证编号为28422??号,是由“振济委员会运送配置难民吉太(泰)总站”发给的,证件上写有姓??名、年龄、籍贯、职业、运配地点等信息。②??面??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阚玉香;;抗战时期大后方难童救济教养的特点[J];甘肃社会科学;2012年02期

2 阚玉香;;抗战时期教养保育院难童私逃原因探析[J];东疆学刊;2012年01期

3 游海华;刘建华;肖学平;;江西抗日救亡团体及其历史作用考察[J];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4 周术槐;;抗日战争时期贵州省赈济会的难民救济活动及其社会影响[J];抗日战争研究;2010年03期

5 龚喜林;;论抗战胜利后收复区的救济与善后[J];求索;2009年07期

6 钟建安;黄光辉;;善后救济总署江西分署述论[J];江西社会科学;2007年02期

7 古为明;;中国战时儿童保育会述略[J];抗日战争研究;2006年04期

8 李陵;长沙基督教青年会抗战时期的难民救济工作[J];船山学刊;2005年03期

9 张根福;战祸、自然灾害与难民迁移——抗战时期安徽省个案研究[J];民国档案;2004年04期

10 王春英;抗战时期难民收容所的设立及其特点[J];抗日战争研究;2004年03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郑桥龙;抗战时期江西省各界民众抗敌后援会初探[D];南昌大学;2016年

2 孟欣欣;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江西社会救济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6年

3 刘建华;抗日战争时期江西的难童救济与教养[D];江西师范大学;2013年

4 许艳;抗战时期湖北难民救济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5 熊云腾;抗战时期江西的难民垦殖[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6 刘秀君;清后期至民国前期九江地区慈善公益事业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9年

7 赵红娟;抗战时期四川难民问题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09年

8 廖武振;民国时期(1931-1935年)江西灾荒救济研究[D];南昌大学;2008年

9 肖宁;政权分立中的灾荒救济[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10 赵燕;抗战时期河南的难民问题与难民救济[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89028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jxds/289028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c1d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