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时广东旅渝同乡会研究(1937-1945)

发布时间:2020-12-22 19:29
  自清初“湖广填四川”以来,大量广东民众移居重庆,并在重庆依据地缘关系建立广东会馆。民国肇建,广东会馆由于自身的落后性和局限性,已无法适应新的社会发展变化。于是1920年,一批粤籍商人在重庆成立了新的同乡组织—广东旅渝同乡会。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重庆城市地位迅速提高。1939年日军侵粤后,大批广东难民迁渝。面对战时重庆复杂的移民环境,广东旅渝同乡会也进行了相应的改组,增设了新的机构,增加了新的职能,旨在更好地保障在渝粤籍难民的基本权益。组织结构方面,战时广东旅渝同乡会由理监事会和全体会员大会共同领导,并于理监事会下设总务组、财务组、租务组、会计组、福利组、建设组等六组分掌各类事务。管理制度方面,为加强同乡会的人事管理和财务管理,广东旅渝同乡会颁布了《广东旅渝同乡会章程》、《广东旅渝同乡会办事细则》等文件,对同乡会管理机构成员的选举、领导职能、会员的权利与义务、经费的筹集、开支等做了详细规定。会员结构方面,领导阶层基本由具有一定社会地位和经济实力的人员组成,普通会员形成了中青年人为主,职业类别以商界、政界人员为主的会员格局。这一变化,既归因于社会变迁和时局变化的推动,同时也对战时广东... 

【文章来源】:西南大学重庆市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9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和意义
    二、学术史回顾与研究价值
    三、研究方法与重难点
    四、资料来源与内容框架
第一章 广东会馆与广东旅渝同乡会的成立
    第一节 重庆广东会馆的出现与衰落
        一、重庆广东会馆的出现
        二、广东会馆的管理与功能
    第二节 广东旅渝同乡会的成立
        一、漫长而艰难的筹备过程
        二、战前的广东旅渝同乡会
    第三节 战时广东难民迁渝及广东旅渝同乡会改组
        一、广东难民的产生
        二、难民(难侨)来渝
        三、广东旅渝同乡会改组
第二章 广东旅渝同乡会组织机构与管理
    第一节 组织机构
        一、理监事会及其职能
        二、其他机构及其职能
    第二节 管理制度
        一、人事管理
        二、财务管理
第三章 广东旅渝同乡会会员结构分析
    第一节 领导阶层的分析
        一、抗战前中期的理、监事会成员
        二、抗战后期的理、监事会成员
    第二节 普通会员的分析
        一、性别
        二、年龄
        三、职别
        四、是否党员
第四章 广东旅渝同乡会传统功能延续
    第一节 救助旅渝同乡
        一、救助来渝难民
        二、为同乡提供各种证明服务
        三、丧葬和医疗卫生服务
    第二节 参与家乡灾荒救济与地方管理
        一、参与救助家乡
        二、参与地方管理
    第三节 同乡联谊活动
        一、创办会刊联系乡情
        二、娱乐活动联谊同乡
第五章 广东旅渝同乡会战时功能的拓展
    第一节 防空洞管理
        一、防空洞管理的内容和措施
        二、防空洞管理特点及其作用
    第二节 救助归国难侨
        一、联合救侨
        二、救济难侨委员会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表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清末以来重庆地区会馆慈善活动初探——基于巴县档案的研究[J]. 傅裕.  长江文明. 2016(04)
[2]抗战时期人口内迁对重庆的负面效应[J]. 朱海嘉,常云平.  求索. 2012(05)
[3]抗战期间的广东难民[J]. 官丽珍.  红广角. 2012(01)
[4]抗战期间内迁移民的结构特点[J]. 常云平,杨原.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04)
[5]论抗战时期人口迁移与重庆城市化进程[J]. 刘凤凌.  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03)
[6]抗战时期重庆的人口变动及影响[J]. 朱丹彤.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03)
[7]抗战时期人口流迁状况研究[J]. 张根福.  中国人口科学. 2006(06)
[8]民国时期的同乡组织与社会关系网络——从政府和社会福利概念的转变中对地方、个人与公众的忠诚谈起[J]. 顾德曼.  史林. 2004(04)
[9]从会馆、公所到同业公会的制度变迁——兼论政府与同业组织现代化的关系[J]. 宋钻友.  档案与史学. 2001(03)
[10]抗战初期的难民内迁[J]. 程朝云.  抗日战争研究. 2000(02)

博士论文
[1]抗战时期重庆难民救济研究[D]. 阚玉香.华中师范大学 2012

硕士论文
[1]抗战时期的浙江旅渝同乡会研究[D]. 宋佳乐.四川师范大学 2017
[2]乡籍文化与关系网络:无锡旅泸同乡会研究(1924-1954)[D]. 黄莉慧.华中师范大学 2016
[3]江西旅汉同乡会研究(1945-1949)[D]. 李海涛.华中师范大学 2014
[4]宁波旅沪同乡会教育事业研究[D]. 姚凡.宁波大学 2012
[5]民国时期“温州旅沪同乡会”研究[D]. 方贤.浙江师范大学 2012
[6]歙县旅沪同乡会研究[D]. 戴文.安徽大学 2012
[7]抗战时期大后方社会救济问题研究[D]. 杨希.西南大学 2012
[8]抗战时期重庆防空洞建设研究[D]. 丁斌.重庆师范大学 2012
[9]社会转型中同乡组织的发展与民间介入[D]. 郑晶晶.华东师范大学 2010
[10]徽宁同乡会研究[D]. 沈树永.上海师范大学 2008



本文编号:293229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jxds/293229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761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