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学会时期(1889-1907)《万国公报》发展特点研究

发布时间:2021-01-03 11:07
  《万国公报》是西方传教士在华所办中文报刊中历史最久,发行量最大,影响最广的一家,是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也记载着中国社会转型与变迁的大量历史信息的重要研究资料。它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1889年《万国公报》在广学会的帮助下,成为广学会的机关刊物,这也是其发展的第三阶段。此时该报逐渐摆脱前期的宗教说教气息,发展成一份集新闻报道、中外时事评论、中西学介绍与研究的综合性刊物,达到发展的最高峰,在近代中西文化交流史的意义最为深远。与前期相比,性质也更为复杂。本文在对广学会时期《万国公报》的资料作文本细读的基础上,将其放之于中国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中,从文化学、社会学的综合角度分析该报在这一时期的发展特点。本文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论述了其在西学东渐中担当的双重角色,一方面《万国公报》对前期的“以学证教”的策略进行进一步延伸,开始新一轮大规模地介绍西方社会科学,另一方面依然保持着其基督教立场,并将之隐性化,渗透在对西学的介绍中;第二部分,论述了在这一时期中国的社会危机、文化危机下,《万国公报》上的中西文化交流碰撞中文化因素裂变以及彼此整合的特点,尤其体现在该报上不断出现的多种中西文化观和不断变化的儒... 

【文章来源】: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市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4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内容摘要
Abstract
导言
第一章 在西学东渐中担当的双重角色
    第一节 “以学证教”的进一步延伸
    第二节 “教道为本”的隐性化处理
第二章 文化交流中文化因素的裂变与整合
    第一节 未定调整合的多种中西文化观
    第二节 对儒家文化的利用:从“合儒”到“代儒”
第三章 批判的声音,变法的推手
    第一节 批判的声音—晚清公共领域之一隅
    第二节 对中国变法的复杂影响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基督新教与中国儒教、道教伦理观之比较——解读马克斯·韦伯的《儒教与道教》[J]. 郭宏斌.  甘肃社会科学. 2006(02)
[2]近代中国公共领域初探[J]. 陈梅龙,苏冲.  学术论坛. 2005(11)
[3]《万国公报》的创办与沿革述略[J]. 张桂兰.  韶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 2005(10)
[4]林语堂的儒教观[J]. 张芸.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03)
[5]西化思潮的历史考察[J]. 郑大华.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05(02)
[6]论甲午战争后中外文化交流及其转型[J]. 吕秀莲.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05(01)
[7]近代早期传教士办报与中国民主思潮的产生[J]. 许玲.  理论月刊. 2004(11)
[8]游离中西之间的职业生存——晚清报人蔡尔康述评[J]. 田中初.  新闻与传播研究. 2004(03)
[9]儒家文化和西方文化合理化途径之比较[J]. 陆自荣.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04)
[10]略论《万国公报》的性质[J]. 杨代春,蔡海燕,杨艳萍.  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4(02)



本文编号:295487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jxds/295487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003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