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初期留苏运动的历史考察
发布时间:2021-01-04 02:56
留学工作是一个国家,特别是后发国家争取时间,缩小差距,实现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战略抉择。留学工作极大地影响着一个国家科技实力和综合国力的提升。留学工作的重心是留学生的选拔和派遣,一百多年的历史告诉我们,留学生始终是中国现代化的报喜鸟和弄潮儿。值得关注的是,留学高潮的兴起从一开始就与近代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息息相关,从某种意义上说,留学运动的兴衰就是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晴雨表。新中国初期的留苏高潮(1949-1965)有着与其他几次留学运动所不同的特点。大规模派遣留苏学生作为中苏教育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中国的国内经济建设密切相关。作为新中国人才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派遣留苏学生赴苏联学习,一方面能够弥补当时国内经济建设人才短缺的问题;同时从长远考虑,能够借鉴苏联的先进技术和管理方法,为新中国的现代化事业奠定坚实的基础。本文试图追寻历史的足迹,还原新中国初期的留苏运动全貌。全文共分六章。第一章分析新中国派遣留苏学生的历史背景和必要性。建国初期,“一边倒”外交战略的出台和中苏同盟的建立,使得国内掀起了全面学习苏联的高潮。虽然新中国通过全面接收建国前的科研机构和高校,自办高等教育,争取建国前留学生回国...
【文章来源】: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市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83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内容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新中国留苏运动的历史背景
第一节 新中国“一边倒”外交战略和中苏同盟的建立
第二节 新中国初期的国家人才战略
第二章 新中国选派留苏学生的历史进程
第一节 新中国派遣留苏学生序幕
第二节 1951年新中国首次派遣留苏学生回顾
第三节 20世纪50年代选派留苏学生工作的全面展开
第四节 20世纪60年代选派留苏学生工作的延续和终结
第五节 新中国选派留苏学生工作的几个问题
第三章 新中国留苏学生的国内培训工作
第一节 留苏预备部的组建
第二节 留苏预备部的培训工作
第三节 留苏预备部工作的反馈与改进
第四章 留苏学生国外学习生活情况
第一节 留苏学生国外学习情况
第二节 留苏学生国外生活情况
第五章 新中国留苏学生回国后对国家建设事业的贡献
第一节 20世纪50、60年代留苏学生的归国历程
第二节 部分归国留苏群体的贡献
第三节 部分归国留苏行业的贡献
第四节 部分归国留苏个人的贡献
第六章 反思与评价
第一节 新中国留苏运动的特点
第二节 新中国留苏运动的历史评价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大革命失败后的中共留苏教育及其特点[J]. 孔凡岭. 中共党史研究. 2006(03)
[2]关于建国初期赴苏留学生派遣工作的历史考察[J]. 李涛.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05)
[3]中国留学生研究的历史考察[J]. 李喜所. 文史哲. 2005(04)
[4]关于建国以来中苏教育交流史研究状况的综合评述[J]. 李涛. 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5(02)
[5]20世纪50年代苏联援建第一汽车制造厂概述[J]. 张柏春,张久春,姚芳.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04)
[6]冷战年代中苏教育交流的启示[J]. 顾宁. 世界历史. 2004(04)
[7]百年留学潮[J]. 宋健. 党政论坛. 2004(07)
[8]关于建国初期留苏教育的历史考察[J]. 李涛.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02)
[9]建国初期的留苏学子们[J]. 李晶侠,周朝虹. 国际人才交流. 2004(04)
[10]20世纪中国留学生的宏观考察[J]. 李喜所. 广东社会科学. 2004(01)
本文编号:2956009
【文章来源】: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市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83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内容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新中国留苏运动的历史背景
第一节 新中国“一边倒”外交战略和中苏同盟的建立
第二节 新中国初期的国家人才战略
第二章 新中国选派留苏学生的历史进程
第一节 新中国派遣留苏学生序幕
第二节 1951年新中国首次派遣留苏学生回顾
第三节 20世纪50年代选派留苏学生工作的全面展开
第四节 20世纪60年代选派留苏学生工作的延续和终结
第五节 新中国选派留苏学生工作的几个问题
第三章 新中国留苏学生的国内培训工作
第一节 留苏预备部的组建
第二节 留苏预备部的培训工作
第三节 留苏预备部工作的反馈与改进
第四章 留苏学生国外学习生活情况
第一节 留苏学生国外学习情况
第二节 留苏学生国外生活情况
第五章 新中国留苏学生回国后对国家建设事业的贡献
第一节 20世纪50、60年代留苏学生的归国历程
第二节 部分归国留苏群体的贡献
第三节 部分归国留苏行业的贡献
第四节 部分归国留苏个人的贡献
第六章 反思与评价
第一节 新中国留苏运动的特点
第二节 新中国留苏运动的历史评价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大革命失败后的中共留苏教育及其特点[J]. 孔凡岭. 中共党史研究. 2006(03)
[2]关于建国初期赴苏留学生派遣工作的历史考察[J]. 李涛.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05)
[3]中国留学生研究的历史考察[J]. 李喜所. 文史哲. 2005(04)
[4]关于建国以来中苏教育交流史研究状况的综合评述[J]. 李涛. 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5(02)
[5]20世纪50年代苏联援建第一汽车制造厂概述[J]. 张柏春,张久春,姚芳.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04)
[6]冷战年代中苏教育交流的启示[J]. 顾宁. 世界历史. 2004(04)
[7]百年留学潮[J]. 宋健. 党政论坛. 2004(07)
[8]关于建国初期留苏教育的历史考察[J]. 李涛.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02)
[9]建国初期的留苏学子们[J]. 李晶侠,周朝虹. 国际人才交流. 2004(04)
[10]20世纪中国留学生的宏观考察[J]. 李喜所. 广东社会科学. 2004(01)
本文编号:295600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jxds/29560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