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大革命”史研究30年述评

发布时间:2021-01-06 05:07
  “文化大革命”因涉及范围广、持续时间长,过程复杂多变、影响宽泛深远而受到海内外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的30年间,不少专家、学者在这一领域进行了大量艰辛地爬梳,取得了若干成果。在当前的时代和学术背景下,较为系统、全面地从史学史角度对现有成果进行整理、分析总结,不仅是进一步研究、争鸣的重要基础,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而且可以统一思想,教育广大的党员、干部、群众,深刻地理解新时期党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正确把握“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根本问题,从而进一步深化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识,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作为一篇综述性文章,本文首先是对30年来,“文革”史研究的相关文献、著作、文章进行较为全面的搜集、分类整理,编制“文革”史研究书目索引;然后,对这些主要成果按史学史基本架构的要求进行较为系统的分类述评,以便可以从整体上把握其发展脉络,了解其现状和发展趋势。在论文写作过程中,文章采取纵向分阶段梳理和横向分专题分析相结合的框架结构。第一章将30年的“文革”研究分为酝酿与艰难起步、第一个研究高峰、在“平静”中持续发展三个时期,分别对各个时期的主要成果进行了... 

【文章来源】:中共中央党校北京市

【文章页数】:247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意义
    二、较重要的综述性文章
    三、研究方法和主要创新
    四、基本思路与框架
第一章 “文革”史研究30 年基本情况概述
    第一节 “文革”史研究的酝酿与艰难起步
        一、“文革”史学研究的酝酿和起步
        二、“文革”史研究的初步发展
    第二节 “文革”史研究的第一个高峰
        一、“文革”研究资料的搜集与整理
        二、学术性专著
        三、学术论文
    第三节 “文革”史研究在“平静”中持续发展
        一、“文革”史研究趋于“平静”
        二、“文革”史研究的第二个高峰
        小结
第二章 “文革”起源问题研究
    第一节 “文革”起源问题研究的初步开展
    第二节 “文革”起源问题研究的学术正常化
        一、对《历史决议》的阐释、说明、补充和发展
        二、从经济、政治、文化体制等方面的多角度探寻
        三、新的、多样化视角解析“文革”起源问题
        四、关于“文革”起源问题研究的综述性文章
    第三节 “文革”起源问题研究的深入探讨
        一、对《决议》有关结论在新的学术背景下的深入分析、阐释和发展
        二、广泛借鉴社会学、政治学、文化学等多学科综合研究的尝试
        三、“文革”起源问题研究成果的综述及国外相关研究成果译介
        小结
第三章 “文革”的概念、性质、分期研究及经验教训总结
    第一节 “文革”的概念
        一、近代中国革命与文化革命
        二、“文革”之前无产阶级革命及建设中文化革命内涵的演变
    第二节 “文革”的定性分析
        一、围绕《历史决议》进行的阐释、补充和争鸣
        二、“文革”性质的深入探讨
        三、国外学者对“文革”性质的认知
    第三节 “文化大革命”分期问题
        一、“文化大革命”上限问题
        二、“文化大革命”阶段划分
        三、围绕“文化大革命”下限的争鸣
    第四节 “文革”经验教训的总结
        一、“文革”经验教训的初步总结
        二、《决议》发表以来,“文革”经验教训的多方面探讨
第四章 “文革”时期的群众组织、群众运动研究
    第一节 红卫兵组织及运动研究
        一、史料的搜集、整理与辨析
        二、史学分析与评论
        小结
    第二节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
        一、整理、公布了若干有价值的资料
        二、学术性专著
        三、学术论文
        四、专题研讨会、座谈会或专题笔会
        五、海外研究成果进译介
        六、学术成果的承载与传播
        小结
    第三节 其它群众组织与群众运动研究
        一、相关资料准备
        二、相关学术研究的初步开展
        小结
余论
参考文献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文革”研究的第三种思路[J]. 刘悦笛.  粤海风. 2008(04)
[2]一部填补历史记忆的新著——评罗平汉教授的《“文革”前夜的中国》[J]. 李庆刚.  北京党史. 2008(04)
[3]“文化大革命”中北京的“四三派”和“四四派”[J]. 卜伟华.  中共党史资料. 2008(02)
[4]计划经济是“文化大革命”发生的体制原因[J]. 祁广森.  党政干部学刊. 2008(05)
[5]“文化大革命”起源研究述评[J]. 吴超.  北京党史. 2008(03)
[6]红卫兵运动兴起亲历记[J]. 刘晋.  炎黄春秋. 2008(05)
[7]上海红卫兵外出大串联——上海红卫兵大串联研究之四[J]. 金大陆.  青年研究. 2008(04)
[8]红卫兵“五大领袖”浮沉录之四:韩爱晶[J]. 霞飞.  党史博采(纪实). 2008(04)
[9]红卫兵“五大领袖”浮沉录之三:谭厚兰[J]. 霞飞.  党史博采(纪实). 2008(03)
[10]上海红卫兵外出大串联——上海红卫兵大串联研究之三[J]. 金大陆.  青年研究. 2008(02)

博士论文
[1]美国对中国“文化大革命”的研究(1966—1969)[D]. 王朝晖.东北师范大学 2005
[2]“文化大革命”时期革命委员会研究[D]. 张志明.中共中央党校 1995

硕士论文
[1]福建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高潮阶段研究(1968-1973)[D]. 陈文.福建师范大学 2008
[2]毛泽东支持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的思想根源探析[D]. 胡文超.河南大学 2007
[3]“文革”时期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研究[D]. 高广景.安徽师范大学 2007
[4]“文化大革命时期”福建赤脚医生研究[D]. 刘影.福建师范大学 2007
[5]政治运动中领袖和大众的心理分析[D]. 杨玲.山西大学 2006
[6]20世纪60年代中、法学生运动比较研究[D]. 郭斯佳.华中师范大学 2006
[7]“大跃进”运动以来的“教育革命”与“文化大革命”的发动[D]. 王海燕.广西师范大学 2006
[8]我国高等教育资源配置与利用研究[D]. 王红悦.湖南师范大学 2005
[9]“文革”期间中、小学课程与教学改革研究[D]. 陈的非.湖南师范大学 2005
[10]“文化大革命”时期福建教育革命研究[D]. 陈矩弘.福建师范大学 2004



本文编号:295998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jxds/295998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ae8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