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学与西学之间:《大同书》解析
发布时间:2021-01-14 02:37
《大同书》是康有为在国难当头之时,融合中西思想所构建的理想社会蓝图。本文通过对《大同书》的解析,来分析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之中,《大同书》所描述的社会面貌相对于我们的祖先理想中的社会有怎样的传承和发展,距离今天人们心目中的理想社会又有怎样的不同、不足和超越之处。揭示康有为在完成《大同书》时,是经过怎么的方式来完成对于传统思想和西方思想的改造和融合。这是本文的写作目的。在近代中国出现了中国传统思想和西方思想的第一次真正交锋。百年动荡中,涌现出许许多多的知识分子为国家寻找出路。由于受到西方思想的冲击,康有为像许多学者一样,积极向西方学习,学习强国之路,来发展自己的国家。在现代的社会中,我们仍然面对发展的问题以及中西文化交流的问题。国际之间的来往越来越频繁,而我们仍然在中西双重文化的影响之下继续着发展的步伐。面对同样的问题,我们有必要研究康有为《大同书》的写作背景和写作状况,试图启发我们当今的生活。这是本文的写作意义。《大同书》描绘了一幅理想的大同社会图景,其中充满了康有为融合中西思想的影子,能够看出,康有为选择西方思想有理智思考的原因,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选取则有部分情感的因素。本文首先分析康有...
【文章来源】:兰州大学甘肃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4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
第二节 关于本课题的研究状况
第三节 本文的理论建构
第二章 《大同书》的时代影响
第三章 《大同书》与《礼运·大同》
第一节 永远的公有制与平等观
第二节 对于西方思想的改造
第三节 在情感与理智中
第四章 《大同书》解析
第一节 观众苦
第二节 去国界
第三节 去级界
第四节 去种界
第五节 去形界
第六节 去家界
第七节 去产界
第八节 去乱界
第九节 去类界
第十节 去苦界
第十一节 小结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从《礼运》大同篇到《大同书》[J]. 王晓莉. 牡丹江大学学报. 2009(05)
[2]康有为“大同思想”与《富国策》[J]. 浜田直也,朱莉丽,杨蕾. 中共青岛市委党校(青岛行政学院学报). 2007(06)
[3]康有为中体西用思想初探[J]. 范敏娟. 黑龙江史志. 2007(11)
[4]论康有为的社会正义思想[J]. 陈立平,李滨. 湖湘论坛. 2007(02)
[5]中国近代社会思潮变迁的社会原因初探[J]. 孟莎. 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7(01)
[6]西学的传播及中国近代社会思潮的演进[J]. 董红玲. 新疆石油教育学院学报. 2006(02)
[7]康有为《大同书》的“美学”伏流[J]. 詹志和. 求索. 2005(01)
[8]康有为对传统儒学的改造与维新变法理论的构建[J]. 郑军. 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04)
[9]试论康有为的终极关怀[J]. 毛文凤. 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 2004(02)
[10]康有为与儒学的近代转换——以仁、礼、智为例[J]. 张昭军. 理论学刊. 2004(01)
本文编号:2976039
【文章来源】:兰州大学甘肃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4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
第二节 关于本课题的研究状况
第三节 本文的理论建构
第二章 《大同书》的时代影响
第三章 《大同书》与《礼运·大同》
第一节 永远的公有制与平等观
第二节 对于西方思想的改造
第三节 在情感与理智中
第四章 《大同书》解析
第一节 观众苦
第二节 去国界
第三节 去级界
第四节 去种界
第五节 去形界
第六节 去家界
第七节 去产界
第八节 去乱界
第九节 去类界
第十节 去苦界
第十一节 小结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从《礼运》大同篇到《大同书》[J]. 王晓莉. 牡丹江大学学报. 2009(05)
[2]康有为“大同思想”与《富国策》[J]. 浜田直也,朱莉丽,杨蕾. 中共青岛市委党校(青岛行政学院学报). 2007(06)
[3]康有为中体西用思想初探[J]. 范敏娟. 黑龙江史志. 2007(11)
[4]论康有为的社会正义思想[J]. 陈立平,李滨. 湖湘论坛. 2007(02)
[5]中国近代社会思潮变迁的社会原因初探[J]. 孟莎. 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7(01)
[6]西学的传播及中国近代社会思潮的演进[J]. 董红玲. 新疆石油教育学院学报. 2006(02)
[7]康有为《大同书》的“美学”伏流[J]. 詹志和. 求索. 2005(01)
[8]康有为对传统儒学的改造与维新变法理论的构建[J]. 郑军. 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04)
[9]试论康有为的终极关怀[J]. 毛文凤. 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 2004(02)
[10]康有为与儒学的近代转换——以仁、礼、智为例[J]. 张昭军. 理论学刊. 2004(01)
本文编号:297603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jxds/29760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