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1956年武汉扫盲运动研究
发布时间:2021-01-15 13:49
1949—1956年武汉扫盲运动,是一场规模巨大的群众性文化革命和建设运动。它的出现是当时全国扫盲运动大背景下的地方性行为,是促进新武汉建设的客观需要,也是广大工农群众和干部主观诉求的结果。武汉市人民政府对1949—1956年武汉扫盲运动给予高度的重视,通过广泛、充分的宣传动员,良好、协调的组织管理,规范、适用的教学工作,灵活、多样的扫盲形式,人为的选择以运动的方式谋求社会性教育事业的顺利发展,来解决人民群众文化素质低下这一社会问题,为政治、经济发展开发有效的人力资源。1949—1956年武汉扫盲运动的实践过程,呈现出实施制度化的扫盲教育、高度重视妇女扫盲教育、妥善处理扫盲中的心态问题等鲜明的特点。1949—1956年武汉扫盲运动规模宏大、成绩明显,提高了社会成员的文化、政治素质及新社会认同感,为新武汉各项建设事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其效果是比较明显的。但是,由于其所处历史时代的特殊性,在宣传工作、扫盲认识、扫盲要求等方面出现了失误,体现出历史的局限性。同时,1949—1956年武汉扫盲运动也给予新世纪的扫盲教育以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我们应该在调整扫盲策略的基础上,开展长期的扫盲工作,尊重...
【文章来源】:华中师范大学湖北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6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语
(一) 研究现状及其分析
(二) 本文的选题、创新和研究方法
(三) 几个重要概念的说明
一、1949—1956年武汉扫盲运动的背景
(一) 全国扫盲大势所趋
(二) 建设新武汉的客观需要
(三) 工农群众和干部的主观诉求
二、1949—1956年武汉扫盲运动考察
(一) 充分的宣传动员
(二) 完善的组织管理
(三) 规范的扫盲教学工作
(四) 集中与分散的扫盲形式
三、1949—1956年武汉扫盲运动的特点
(一) 实施制度化的扫盲教育
(二) 高度重视妇女扫盲教育
(三) 妥善处理扫盲中的心态问题
四、1949—1956年武汉扫盲运动的评价
(一) 效果
(二) 局限性
五、1949—1956年武汉扫盲运动的启示
(一) 调整扫盲策略,开展长期的扫盲工作
(二) 充分认识扫盲教育的复杂性,按其特殊规律办事
(三) 重视扫盲教育功能的改变,做到与时俱进
参考文献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毛泽东与新中国的四次扫盲高潮[J]. 吴珏. 湘潮. 2007(12)
[2]民办教师对中国扫盲教育的贡献[J]. 王献玲. 成人教育. 2006(12)
[3]中国扫盲教育的法规建设与组织管理[J]. 夏海鹰.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05(03)
[4]20世纪50年代中国农村扫盲运动的特点[J]. 马云.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2004(06)
[5]祁建华的“速成识字法”扫盲实验[J]. 喻本伐,张尚武,曾凡梅. 教育研究与实验. 2004(02)
[6]口述视角下的20世纪50年代中国农村扫盲教育及现代启示[J]. 马云,刘建平.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4(05)
[7]亲历扫盲[J]. 许国印. 北京成人教育. 2001(09)
[8]新时期扫盲教育略谈[J]. 刘训亭. 中国成人教育. 2000(10)
[9]共和国前30年“运动”的回顾与思考[J]. 张云. 党史研究与教学. 2000(04)
[10]建国以来成人教育制度建设的历史回顾[J]. 蒋莉. 北京成人教育. 1999(05)
博士论文
[1]共和国农村扫盲教育研究[D]. 马云.华东师范大学 2006
[2]中国民办教师始末研究[D]. 王献玲.浙江大学 2005
硕士论文
[1]建国初期农民教育和农村社会变迁(1949-1957)[D]. 李飞龙.河北大学 2006
[2]20世纪50年代中国农村扫盲运动研究[D]. 马云.西北大学 2003
[3]试论建国后十七年河南农村的社会教育[D]. 薄运玲.河南大学 2002
本文编号:2978982
【文章来源】:华中师范大学湖北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6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语
(一) 研究现状及其分析
(二) 本文的选题、创新和研究方法
(三) 几个重要概念的说明
一、1949—1956年武汉扫盲运动的背景
(一) 全国扫盲大势所趋
(二) 建设新武汉的客观需要
(三) 工农群众和干部的主观诉求
二、1949—1956年武汉扫盲运动考察
(一) 充分的宣传动员
(二) 完善的组织管理
(三) 规范的扫盲教学工作
(四) 集中与分散的扫盲形式
三、1949—1956年武汉扫盲运动的特点
(一) 实施制度化的扫盲教育
(二) 高度重视妇女扫盲教育
(三) 妥善处理扫盲中的心态问题
四、1949—1956年武汉扫盲运动的评价
(一) 效果
(二) 局限性
五、1949—1956年武汉扫盲运动的启示
(一) 调整扫盲策略,开展长期的扫盲工作
(二) 充分认识扫盲教育的复杂性,按其特殊规律办事
(三) 重视扫盲教育功能的改变,做到与时俱进
参考文献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毛泽东与新中国的四次扫盲高潮[J]. 吴珏. 湘潮. 2007(12)
[2]民办教师对中国扫盲教育的贡献[J]. 王献玲. 成人教育. 2006(12)
[3]中国扫盲教育的法规建设与组织管理[J]. 夏海鹰.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05(03)
[4]20世纪50年代中国农村扫盲运动的特点[J]. 马云.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2004(06)
[5]祁建华的“速成识字法”扫盲实验[J]. 喻本伐,张尚武,曾凡梅. 教育研究与实验. 2004(02)
[6]口述视角下的20世纪50年代中国农村扫盲教育及现代启示[J]. 马云,刘建平.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4(05)
[7]亲历扫盲[J]. 许国印. 北京成人教育. 2001(09)
[8]新时期扫盲教育略谈[J]. 刘训亭. 中国成人教育. 2000(10)
[9]共和国前30年“运动”的回顾与思考[J]. 张云. 党史研究与教学. 2000(04)
[10]建国以来成人教育制度建设的历史回顾[J]. 蒋莉. 北京成人教育. 1999(05)
博士论文
[1]共和国农村扫盲教育研究[D]. 马云.华东师范大学 2006
[2]中国民办教师始末研究[D]. 王献玲.浙江大学 2005
硕士论文
[1]建国初期农民教育和农村社会变迁(1949-1957)[D]. 李飞龙.河北大学 2006
[2]20世纪50年代中国农村扫盲运动研究[D]. 马云.西北大学 2003
[3]试论建国后十七年河南农村的社会教育[D]. 薄运玲.河南大学 2002
本文编号:297898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jxds/29789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