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原因

发布时间:2017-04-11 01:14

  本文关键词:论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原因,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本文对于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生广泛传播的原因,结合当代其它学科的研究成果,在尊重以往共识的基础上,作了一次较为全面的考察。文章首先界定“传播”范围,再从七个方面论述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原因。第一,资产阶级理论的尝试、局限及其破产,分析为何民初时一致选择的议会政治转向了马克思主义。第二,新文化运动的两面性,探讨运动本身的矛盾性如何通往马克思主义。第三,十月革命和苏俄榜样,讲述了李大钊如何接受十月革命和苏俄如何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第四,社会主义思潮的早期传播,分析早期社会主义思潮与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关系。第五,中国的无产化及其拯救的使命,分析了近代中国整体性破产成为接受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客观基础,而传统的救世观念又有助于读书人接受革命的哲学。第六,马克思主义本身的中国适用性,着重分析科学历史观在当时的意义以及马克思主义本身对殖民地国家反侵略的意义。第七,五四运动的推动作用,描述了五四运动如何为马克思主义接入中国年轻知识分子做了普遍的心理铺垫。文章运用历史和逻辑相统一的方法,借鉴社会学、历史学、政治学的观察视角,侧重于思想和文本的深层解读,追踪大时代变化当中思想人物的思想转换,,考察马克思主义如何在五四运动后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流。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 新文化运动 五四运动 陈独秀 李大钊
【学位授予单位】:首都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6
【分类号】:K261.1
【目录】:
  • 绪论6-7
  • 一、资产阶级理论的应用、局限及其破产7-15
  • (一) 民国立宪共和理论的尝试8-9
  • (二) 资产阶级理论的局限9-12
  • 1、对西方宪政模式失败的探讨9-10
  • 2、一种可能的解释10-12
  • (三) 资产阶级共和国的破产12-15
  • 二、新文化运动的两面性15-24
  • (一) 新文化运动对理想社会的追求及其两歧性15-18
  • 1、理想社会的模糊性15-17
  • 2、精神解放与思想缺位17-18
  • (二) 新文化运动对个人解放的追求及其限度18-22
  • 1、新青年的人生观18-20
  • 2、新文化运动的“自由”及其限度20-22
  • (三) 马克思主义对新文化运动的承接22-24
  • 三、十月革命和苏俄榜样24-30
  • (一) 十月革命与李大钊的转变25-27
  • 1、十月革命前李大钊的思想历程25-26
  • 2、十月革命与李大钊的革命道路选择26-27
  • (二) 苏俄榜样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27-30
  • 四、社会主义思潮的早期传播30-33
  • (一) 社会主义的传播对资本主义的批判作用30-31
  • (二) 社会主义早期传播的不足31-32
  • (三) 社会主义思潮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32-33
  • 五、近代中国的无产化及其拯救的使命33-39
  • (一) 近代中国的无产化34-37
  • 1、农业和手工业的破产34-35
  • 2、士大夫的没落和商人的兴起35-37
  • (二) 拯救罪恶世界的使命37-39
  • 六、马克思主义本身的中国适用性39-44
  • (一) 科学历史观对于中国的特殊意义39-42
  • 1、传统历史观念的变革39-41
  • 2、科学历史观的时代意义41-42
  • (二) 马克思主义对于时代主题的正确判断42-44
  • 七、五四运动的推动作用44-49
  • (一) “五四”前反强权的诉求44-45
  • (二) “五四”后社会诉求的发展45-47
  • (三) 五四运动对马克思主义传播的意义47-49
  • 结语49-51
  • 参考文献51-5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日落乌啼;;在故里路旁等着你[J];幸福(婚姻);2011年07期

2 孙君飞;;文化乱象[J];涉世之初;2008年06期

3 刘士岭;;“雪花社”与新文化运动在宁波[J];宁波通讯;2011年12期

4 吕峥;;新文化运动的“闯将”刘半农[J];文史参考;2011年10期

5 黄振;沈芸;张玉君;;清末民初中国公民意识发展史探[J];湖南社会科学;2011年04期

6 熊裕娟;陶许娟;;浅谈《新青年》与其所建构的公共领域[J];新闻世界;2011年08期

7 余石屹;汤琴;;从一首散文诗看吴宓的为“诗”与为“人”[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8 周嘉昕;;为什么是唯物史观?——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前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传播的再思考[J];学习与探索;2011年04期

9 陈少峰;;城市“新文化运动”中的曲江样本——读《西安曲江模式》有感[J];西安社会科学;2011年03期

10 张运杰;;陈独秀在新文化运动中的中西文化观[J];社科与经济信息;2001年0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蒲星;;当代油画 繁荣假象后的末落[A];2006年当代艺术与批评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2 刘静;;与时俱进的文物定级工作——北京新文化运动纪念馆文物定级工作有感[A];继承 发展 保护 管理——北京博物馆学会保管专业十年学术研讨纪念集[C];2010年

3 吴凤鸣;;丁文江在新文化运动中是科学派的主将——为纪念他诞辰120周年而作[A];“中国区域地质调查历史的回顾暨纪念丁文江先生诞辰12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7年

4 宋月红;;李大钊在中国高等学校中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5 刘则先;;刘少奇、陈毅与苏北抗日根据地新文化运动[A];铁流6:新四军文化工作专辑——新四军文化工作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6 郑万鹏;;新文化运动与中国传统文化[A];儒学与二十世纪中国文化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7年

7 朱成甲;;郭沫若与“五四”新文化运动[A];郭沫若百年诞辰纪念文集[C];1992年

8 陈国清;;五四运动与新文化运动的转折[A];中国现代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9 谢荫明;;论李大钊的知识准备与马克思主义传播[A];李大钊研究论文集[C];1999年

10 吴孝桐;;萧县在抗战中的新文化运动[A];纪念抗日战争胜利六十周年文集[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北京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教授、博士生导师 王炳林;马克思主义传播促成共产党的诞生[N];中国教育报;2011年

2 记者 宫苏艺;北京新文化运动纪念馆重新开馆[N];光明日报;2009年

3 湖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张绍春;湖南知识分子对新文化运动的贡献[N];光明日报;2009年

4 山西大学历史系 杨彩丹;北京高师对新文化运动的贡献[N];光明日报;2010年

5 记者 孙丽萍;沪办“马克思主义传播在中国”特展[N];新华每日电讯;2011年

6 ;新文化运动中的王毅哉[N];运城日报;2011年

7 郭俊英;北京新文化运动纪念馆回顾与展望[N];中国文物报;2009年

8 郑师渠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本报记者吕莎 采访整理;反思现代性思潮[N];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9年

9 白贵 金强;回族新文化运动与回族报刊[N];中国民族报;2009年

10 相晓冬;白酒业酝酿新文化运动[N];中国企业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起源语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2 王雪明;制衡·融合·阻抗[D];复旦大学;2008年

3 毕昆鹏;阿拉伯文化复兴的旗手[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4 王代莉;五四前后文化调和论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9年

5 彭春凌;儒教转型与文化新命[D];北京大学;2011年

6 刘黎红;“调和论”与文化改造的理论和实践[D];南开大学;2003年

7 王英;儒家心性心理学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8 季桂起;中国小说创作模式的现代转型[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9 卢毅;“整理国故运动”与中国现代学术转型[D];北京师范大学;2003年

10 靳卫红;论中国20世纪绘画范式的转变[D];南京艺术学院;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明;五四时期知识分子对马克思主义传播问题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2年

2 张瑜;梁启超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的角色考辨[D];河北大学;2006年

3 黄志斌;论林纾对“五四”新文化运动的贡献[D];福建师范大学;2006年

4 郝涛;研究系与五四运动[D];吉林大学;2007年

5 周丽飞;早期儒家思想价值的重新发现[D];外交学院;2006年

6 陈小奖;文化批判与文化重构[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7 刘浪;新国文·新文学·新国民[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8 刘健强;论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原因[D];首都师范大学;2006年

9 邢佳;网络条件下马克思主义传播问题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1年

10 李建柱;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传播主体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本文关键词:论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原因,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9797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jxds/29797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b11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