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离与融合:五四时期甘肃旅京学子的传播网络建构与群体身份认同
发布时间:2021-01-29 15:23
五四运动是一场波及全国各地、各阶层的爱国革命运动,是我国步入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转折开端,这就意味着其影响不仅涵盖北京、上海等先进大都市,在广大乡村和中西部腹地亦产生了深刻影响。在这新旧迭代之际,城乡之间是通过怎样的传播网络与下沉机制努力缩减“空间代沟”的?以甘籍旅京学子为代表的五四青年群体,借由清末新政改革走出偏远落后的故乡来到时代变革前沿读书求知,虽不如引领变革的城市五四青年那样知名,但其独特身份与经历却使他们成为了整合城乡与传播新风的绝佳媒介。由此本文尝试探究五四时期甘肃旅京青年如何利用多种传播媒介与形式与基层政治、社会、文化、风俗进行互动,新思想与新媒介如何在传播的传受双方间变通、利用与在地化,补充与丰满在这一新旧迭代与城乡交融的时空节点上更为广阔的传播空间及其思想风貌:青年群体的求学流动揭开了城乡之间信息不对称的割裂状态,他们通过搭建学校、会社及集会活动“三位一体”的城市传播新场域,进而借助杂志书籍等媒介手段以及在地化的内容编辑编织起跨越城乡之间的传播模式,打通北京与甘肃新旧思想的沟通渠道;同时,以《新陇》杂志的发行路线为核心,形成了“旅京青年—小镇青年—普通青年”这一跨越城...
【文章来源】:兰州大学甘肃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7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被遗忘的“西北担当”:研究背景与问题意识
二、“记忆碎片”:相关研究现状述评
三、另一种视角看“五四”:研究意义与价值
四、行远自迩:文章框架与主要内容
五、“回归历史现场”:研究方法与具体设想
第一章 新旧迭代与城乡交融的“媒介”:一群被遗忘的五四青年
第一节 “抱团取暖”:“旅京学子”乡缘共同体的产生
第二节 被遗忘的“西北担当”:力微任重的《新陇》与甘肃学子
小结 西北地区五四旅京学子的时代心态及社会动力因素分析
第二章 多重身份的重叠:群体认同与日常交谊
第一节 传统归属:地缘与血缘下的历史牵连
第二节 现代气息:城市与新知中的迭代求变
小结 由封闭走向开放:新兴知识分子的多重身份归属与价值取向
第三章 全新公共场域的建构:学校、会社及集会活动
第一节 社会新潮的“战斗前线”:五四时期北京高校文化空间
第二节 新锐力量的集结号:《新陇》杂志社的成立
第三节 进退与共:“新陇”团队的起居互助与社会活动
第四章 新文化传播的神经末梢:下沉机制的建构
第一节 传播空间的建构:以人为媒,杂志为主,演讲为辅
第二节 杂志内容:时代新思潮的主体自觉
第三节 发行运作:三级青年梯队的整合接力
小结 反哺归乡:五四“新青年”实现信息下渗与舆论引领
第五章 疏离与融合:“都市新青年”内心世界的冲突与纠葛
第一节 落后故土与都市新风的区隔:独自面对陌生都市新环境与时代前沿浪潮的惶惑与冲击
第二节 抽象符号与现实社情的落差:书本知识理想与复杂生存现实之间时常发生断裂和紧张
第三节 专业学术追求与时代革命使命:战争与革命纷至沓来时象牙塔最终倒塌
结论 乡村-都市-乡村:五四时代大潮中一代“都市新青年”的命运走势与精神空间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论五四青年学生运动的深远影响及其当代启示[J]. 李永胜,贺阳. 创新. 2019(03)
[2]甘肃青年运动的《新陇》时代[J]. 杜林杰. 新西部. 2019(10)
[3]新时代中国特色新闻学体系建构与乡村实践[J]. 沙垚.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02)
[4]召唤、动员与五四知识分子主体的觉醒[J]. 邢云文,韩晓芳.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02)
[5]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旧派中的新派”[J]. 许纪霖.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01)
[6]城市风格与报刊姿态:五四时期北京《晨报副刊》与上海《觉悟》副刊妇女解放运动呈现比较(1919-1920)[J]. 蒋含平,李敏,王悦. 新闻大学. 2018(05)
[7]世代、阶级和惯习:知识分子研究的新路径[J]. 许纪霖. 知识分子论丛. 2018(01)
[8]传媒、知识分子与五四白话文运动——以《晨报副刊》为例[J]. 岳亮.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16(11)
[9]生命历程与大学开女禁——以邓春兰上书事件为中心[J]. 王晓慧. 中华女子学院学报. 2016(05)
[10]邓春膏先生与甘肃学院[J]. 邓明. 档案. 2015(12)
博士论文
[1]民国时期的甘肃流徙文学研究[D]. 贾东方.兰州大学 2018
硕士论文
[1]甘肃近代新闻与传播研究[D]. 杨公成.兰州大学 2007
[2]1917-1927年北大学生社团研究[D]. 张小莉.中南大学 2005
本文编号:3007115
【文章来源】:兰州大学甘肃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7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被遗忘的“西北担当”:研究背景与问题意识
二、“记忆碎片”:相关研究现状述评
三、另一种视角看“五四”:研究意义与价值
四、行远自迩:文章框架与主要内容
五、“回归历史现场”:研究方法与具体设想
第一章 新旧迭代与城乡交融的“媒介”:一群被遗忘的五四青年
第一节 “抱团取暖”:“旅京学子”乡缘共同体的产生
第二节 被遗忘的“西北担当”:力微任重的《新陇》与甘肃学子
小结 西北地区五四旅京学子的时代心态及社会动力因素分析
第二章 多重身份的重叠:群体认同与日常交谊
第一节 传统归属:地缘与血缘下的历史牵连
第二节 现代气息:城市与新知中的迭代求变
小结 由封闭走向开放:新兴知识分子的多重身份归属与价值取向
第三章 全新公共场域的建构:学校、会社及集会活动
第一节 社会新潮的“战斗前线”:五四时期北京高校文化空间
第二节 新锐力量的集结号:《新陇》杂志社的成立
第三节 进退与共:“新陇”团队的起居互助与社会活动
第四章 新文化传播的神经末梢:下沉机制的建构
第一节 传播空间的建构:以人为媒,杂志为主,演讲为辅
第二节 杂志内容:时代新思潮的主体自觉
第三节 发行运作:三级青年梯队的整合接力
小结 反哺归乡:五四“新青年”实现信息下渗与舆论引领
第五章 疏离与融合:“都市新青年”内心世界的冲突与纠葛
第一节 落后故土与都市新风的区隔:独自面对陌生都市新环境与时代前沿浪潮的惶惑与冲击
第二节 抽象符号与现实社情的落差:书本知识理想与复杂生存现实之间时常发生断裂和紧张
第三节 专业学术追求与时代革命使命:战争与革命纷至沓来时象牙塔最终倒塌
结论 乡村-都市-乡村:五四时代大潮中一代“都市新青年”的命运走势与精神空间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论五四青年学生运动的深远影响及其当代启示[J]. 李永胜,贺阳. 创新. 2019(03)
[2]甘肃青年运动的《新陇》时代[J]. 杜林杰. 新西部. 2019(10)
[3]新时代中国特色新闻学体系建构与乡村实践[J]. 沙垚.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02)
[4]召唤、动员与五四知识分子主体的觉醒[J]. 邢云文,韩晓芳.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02)
[5]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旧派中的新派”[J]. 许纪霖.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01)
[6]城市风格与报刊姿态:五四时期北京《晨报副刊》与上海《觉悟》副刊妇女解放运动呈现比较(1919-1920)[J]. 蒋含平,李敏,王悦. 新闻大学. 2018(05)
[7]世代、阶级和惯习:知识分子研究的新路径[J]. 许纪霖. 知识分子论丛. 2018(01)
[8]传媒、知识分子与五四白话文运动——以《晨报副刊》为例[J]. 岳亮.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16(11)
[9]生命历程与大学开女禁——以邓春兰上书事件为中心[J]. 王晓慧. 中华女子学院学报. 2016(05)
[10]邓春膏先生与甘肃学院[J]. 邓明. 档案. 2015(12)
博士论文
[1]民国时期的甘肃流徙文学研究[D]. 贾东方.兰州大学 2018
硕士论文
[1]甘肃近代新闻与传播研究[D]. 杨公成.兰州大学 2007
[2]1917-1927年北大学生社团研究[D]. 张小莉.中南大学 2005
本文编号:300711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jxds/30071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