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行政制度研究
发布时间:2021-02-02 08:09
一改革和创新行政制度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一个重要方面。改革和创新行政制度的一个重要知识源泉就是对历史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和反思。对抗战时期党领导创设的陕甘宁边区行政制度进行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本文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综合诸多学科的研究方法,对党领导创建的陕甘宁边区行政制度及其演变规律进行了较为系统、深入地阐析、挖掘和研究,并提出了一些新的见解。本文分为七章。第一章绪论。概述了本文研究的主旨思想和现实价值,总结和评析了这一领域的研究现状,在此基础上阐述了本文研究的技术路线和主要观点。第二章对陕甘宁边区抗日民主政权进行了简要分析。通过论述和分析边区政府的演变过程、性质与特点及其历史地位与作用,为研究边区地方行政制度创设了宏观背景。同时也指出了边区行政权力的来源与性质,指出了行政权力在“两权半”公共权力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为下几章的研究提供基础。第三章勾勒和论析了边区的行政区划。指出边区行政区划一方面保持一定的稳定性,另一方面又随着战事的发展而不断变化,总结出了边区行政区划实行的是三级两辅制层级结构...
【文章来源】:湖南大学湖南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8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西北苏区行政区划示意图(1935年夏)
边区政府在吴堡县界首村设立河防县,下辖吴堡、绥德、清涧三县各一部分地区(见图 3.2)。图3.2 陕甘宁边区行政区划示意图(1937年)①国民党发动第一次反共高潮时,曾侵占了淳化、栒邑、正宁、宁县、镇原等 5个县城和边区边境的 16 个区以及 48 个乡,边区辖地有所缩小。在粉碎国民党顽固派进攻的过程中,边区先后成立了新正和新宁两县,还成立了绥德、清涧、米脂、吴堡、葭县等 5 个县人民政府和绥德分区及专署,使陕甘宁边区和晋绥边区联成一片。1940 年 3 月,边区政府撤销了河防县建制,辖地仍归绥德、清涧和吴堡三县。1941 年 11 月,边区将原有的 23 个县调整为 29 个县、市,260 个区
边区政府直辖:延安市、延安县、鄜县、甘泉、固临、延川、延长、安定、安塞、志丹、靖边、神府等 12 县市(见图 3.3)。图3.3 陕甘宁边区行政区划示意图(1941年)①2. 调整发展时期:1942 年初,边区将神府县划归晋绥边区,并将府谷县麻镇一带与山西省河曲县部分地区组成河府县;2 月 6 日,划延安、甘泉、富县、志丹、靖边、华池、曲子等 7 县为移民开垦区;28 日,将安定县正式改称子长县;5 月,将定边的第四区、第五区和城关镇的两个自然村划设回民自治区;6 月 16 日,从靖边、定边、志丹、华池等 4 县各划出一部分成立了吴旗县,上属三边分区,并将靖边县划归三边分区领导;8 月,将富县所属的直罗、张村驿、大义、黑水寺、双龙、上界子等区和合水县的太石、槐树村区划为富西县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构建“内生与外源互动”的地方政府决策机制[J]. 李泽楼. 行政与法(吉林省行政学院学报). 2006(05)
[2]创新政府间关系,构建服务型政府[J]. 李金龙,王宝元.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2006(02)
[3]陕甘宁边区行政督察专员制度初探[J]. 华小勇. 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05)
[4]公共性:公共管理研究的基础与核心[J]. 王乐夫,陈干全. 社会科学. 2003(04)
[5]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的经济政策与经济立法[J]. 黄正林. 近代史研究. 2001(01)
[6]论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开放搞活经济的历史经验[J]. 高西莲.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1998(01)
[7]陕甘宁边区社会保障政策初探[J]. 杨志文. 中共党史研究. 1997(06)
[8]陕甘宁边区在抗战中的地位和作用[J]. 宋金寿. 中共党史研究. 1995(05)
[9]抗日根据地的文化建设及其特点[J]. 吴祖鲲. 理论探讨. 1995(05)
[10]延安时期党的科技政策与陕甘宁边区的自然科学运动[J]. 周训芳. 求索. 1992(06)
硕士论文
[1]试论陕甘宁边区的民主政治建设[D]. 刘霞.华中师范大学 2002
本文编号:3014380
【文章来源】:湖南大学湖南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8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西北苏区行政区划示意图(1935年夏)
边区政府在吴堡县界首村设立河防县,下辖吴堡、绥德、清涧三县各一部分地区(见图 3.2)。图3.2 陕甘宁边区行政区划示意图(1937年)①国民党发动第一次反共高潮时,曾侵占了淳化、栒邑、正宁、宁县、镇原等 5个县城和边区边境的 16 个区以及 48 个乡,边区辖地有所缩小。在粉碎国民党顽固派进攻的过程中,边区先后成立了新正和新宁两县,还成立了绥德、清涧、米脂、吴堡、葭县等 5 个县人民政府和绥德分区及专署,使陕甘宁边区和晋绥边区联成一片。1940 年 3 月,边区政府撤销了河防县建制,辖地仍归绥德、清涧和吴堡三县。1941 年 11 月,边区将原有的 23 个县调整为 29 个县、市,260 个区
边区政府直辖:延安市、延安县、鄜县、甘泉、固临、延川、延长、安定、安塞、志丹、靖边、神府等 12 县市(见图 3.3)。图3.3 陕甘宁边区行政区划示意图(1941年)①2. 调整发展时期:1942 年初,边区将神府县划归晋绥边区,并将府谷县麻镇一带与山西省河曲县部分地区组成河府县;2 月 6 日,划延安、甘泉、富县、志丹、靖边、华池、曲子等 7 县为移民开垦区;28 日,将安定县正式改称子长县;5 月,将定边的第四区、第五区和城关镇的两个自然村划设回民自治区;6 月 16 日,从靖边、定边、志丹、华池等 4 县各划出一部分成立了吴旗县,上属三边分区,并将靖边县划归三边分区领导;8 月,将富县所属的直罗、张村驿、大义、黑水寺、双龙、上界子等区和合水县的太石、槐树村区划为富西县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构建“内生与外源互动”的地方政府决策机制[J]. 李泽楼. 行政与法(吉林省行政学院学报). 2006(05)
[2]创新政府间关系,构建服务型政府[J]. 李金龙,王宝元.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2006(02)
[3]陕甘宁边区行政督察专员制度初探[J]. 华小勇. 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05)
[4]公共性:公共管理研究的基础与核心[J]. 王乐夫,陈干全. 社会科学. 2003(04)
[5]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的经济政策与经济立法[J]. 黄正林. 近代史研究. 2001(01)
[6]论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开放搞活经济的历史经验[J]. 高西莲.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1998(01)
[7]陕甘宁边区社会保障政策初探[J]. 杨志文. 中共党史研究. 1997(06)
[8]陕甘宁边区在抗战中的地位和作用[J]. 宋金寿. 中共党史研究. 1995(05)
[9]抗日根据地的文化建设及其特点[J]. 吴祖鲲. 理论探讨. 1995(05)
[10]延安时期党的科技政策与陕甘宁边区的自然科学运动[J]. 周训芳. 求索. 1992(06)
硕士论文
[1]试论陕甘宁边区的民主政治建设[D]. 刘霞.华中师范大学 2002
本文编号:301438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jxds/30143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