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构农村:“农业学大寨”运动中的政治动员

发布时间:2021-02-15 16:09
  政治动员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治理方式,这种治理方式在资源匮乏的后发国家,是一种必要的技术补偿和替代性手段,中国共产党深谙政治动员的内涵,也以实际行动证明了其运用政治动员的有效性。本文选取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事件——“农业学大寨”运动为个案,以重构农村为研究视角,通过对“农业学大寨”运动中政治动员主体、客体、手段及政治动员特点的研究,分析该运动中政治动员机制在“农业学大寨”运动中发挥的功能与效应,通过分析,旨在研究执政党如何运用政治动员达到“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目的,如何重构了农村社会以及巩固自身的执政根基,如何从政治动员中提高了中国共产党政治动员和整合农村社会的能力,从而攫取了政治现代化的推动力量。除绪论外,本文共五章。第一章是个案概括,主要介绍了“农业学大寨”运动的时代背景,回顾了整个运动的过程,并着重介绍了运动发起的目的,提出了本文政治动员的最终归宿;接下来主要是对“农业学大寨”运动中政治动员机制进行研究,第二章从政治动员主体的角度进行考察,分析了该运动中的动员主体,包括中国共产党、国家政权机构和政治精英,并重点介绍了政治动员主体的特征及其进行政治动员的有利条件;第三章主要论述了动... 

【文章来源】: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市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6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内容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现状
    三、政治动员的基本理论
    四、研究思路和方法
第一章 "农业学大寨"运动概述
    第一节 "农业学大寨"运动的发起
        一、"农业学大寨"的时代背景
        二、"农业学大寨"运动过程回顾
    第二节 "农业学大寨"运动的目的
        一、建构共意与价值重铸
        二、巩固政权与重塑农村
第二章 国家与政党:"农业学大寨"的动员主体
    第一节 政治动员主体
        一、中国共产党
        二、国家政权机构
        三、政治精英
    第二节 政治动员的主体特征及现实条件
        一、党、国家、农村关系的重构:动员的政治前提
        二、落后的经济状况和计划经济体制:动员的经济基础
        三、对毛泽东"克理斯玛"式权威的崇拜:动员的心理基础
        四、政治动员的惯性与历史传承:动员的"路径依赖"
        五、政治传播的管制性和选择性:动员的必要条件
第三章 农民:"农业学大寨"的动员客体
    第一节 农民的界定
    第二节 "农业学大寨"中的农民及其特征
        一、经济上的贫困状态
        二、政治上的二元对立性
        三、文化上的传承与变动性
第四章 "农业学大寨"中政治动员的方法与特点
    第一节 政治动员的方法
        一、政治宣传与造势
        二、树立与神化典型
        三、思想教育与舆论强制
    第二节 政治动员的特点
        一、从构建利益认同到阶级斗争的动员理念
        二、从宣传教育到政治管制的动员控制机制
        三、从诱制性动员到强制性动员的动员形式
        四、从官僚主义动员到领袖魅力型动员的动员类型
第五章 "农业学大寨"运动中政治动员的效应
    第一节 重构农村:"农业学大寨"动员目标的实现
        一、农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二、政治农民的产生
        三、农村政治文化的建构
        四、农村政治秩序的重建
    第二节 政治秩序的脆弱本质:动员的负面效应
        一、个人主体性的迷失
        二、群众运动的非理性
        三、政治参与的扭曲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运动中的农民心理:政治传播效果的一个实证分析[J]. 章兴鸣.  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9(01)
[2]论“农业学大寨”运动中的政治传播[J]. 张昭国.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4)
[3]政治发展与政党推动[J]. 邓廷涛.  黑河学刊. 2008(03)
[4]中国共产党对乡村社会的政治动员:一种建构主义分析[J]. 张孝芳.  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 2008(02)
[5]转型时期党的政治动员实效下降的原因分析[J]. 林伟京.  科学社会主义. 2007(03)
[6]政治动员的行动逻辑——一个概念模型及其应用[J]. 孔繁斌.  江苏行政学院学报. 2006(05)
[7]四清运动动员模式的政治社会学分析[J]. 王玉强.  史学月刊. 2006(06)
[8]论政治动员[J]. 徐彬.  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 2005(01)
[9]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政治动员评析[J]. 黄兢.  广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04(04)
[10]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动员与社会公平——影响发展中国家社会稳定的双重因素[J]. 柳建文.  理论与改革. 2004(06)

博士论文
[1]中国苏维埃运动中的动员模式研究(1927~1937)[D]. 杨会清.浙江大学 2006
[2]抗美援朝运动中的社会动员[D]. 侯松涛.中共中央党校 2006

硕士论文
[1]中国共产党政治动员研究(1949-2007)[D]. 李杨.华东师范大学 2008
[2]当代中国乡村政治动员研究[D]. 周政华.华中师范大学 2007
[3]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动员探析[D]. 朱静.西南交通大学 2007
[4]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时期社会动员研究[D]. 刘颖.安徽师范大学 2005
[5]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动员研究[D]. 黄兢.华南师范大学 2003
[6]毛泽东个人崇拜现象的历史反思[D]. 吴恩鸿.山东师范大学 2003



本文编号:303514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jxds/303514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925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