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教育会研究
发布时间:2021-02-25 14:10
20世纪初年,在清末新式教育发展的推动之下以及传统结社和近代社团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具有群体意识的新型知识分子为着共同的利益而自发组织了具有近代意义的教育性团体——教育会。 1902年中国教育会在上海成立,1905年第一个省级教育会——江苏教育总会成立,以及类似性质的教育会的大量出现,迫使清学部于1906年颁布《奏定各省教育会章程折》,使教育会成为一个合法的社团并得到了蓬勃的发展。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江苏教育总会实际上起着一种总揽全局的作用。 教育会有着较为完整的章程、严密的组织机构和选举原则,经费自主,领导人和职员一般经过民主选举产生,会员自愿入会,是一个以开明士绅为主体的民间教育社团。教育会的成员一般都是既拥有传统功名又接受过一定新式教育或游学归国的官、绅、商、学各界知名人士,他们与地方政府和其他社团既有一定的共同利益,也有一定的矛盾斗争,其内部也存在着一定的权力之争,这些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育会作用的发挥。 教育会主要参与本地方的教育事务,如开办各种传习所或讲习所、办理学校、调查学务、改良私塾、开办教育品陈列所或教育成绩展览所、筹办图书馆等,对清末新式教育的发...
【文章来源】:四川大学四川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7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前言
一、教育会的缘起
(一) 清术新教育发展的推动和需要
1、废除科举制度
2、兴办学堂
3、颁布“壬寅“、“癸卯”学制
(二) 传统结社与近代其他社团的影响与促进
(三) 清末新知识群体的形成和推动
二、教育会成立的基本状况
(一) 第一阶段1902-1906年7月
(二) 第二阶段1906年7月-1911年
三、教育会的组织、人员及经费状况
(一) 教育会的组织机构以及权限义务
(二) 教育会的人员资格及出身
1、会长及会员资格
2、入会、退会与会金
(三) 教育会的经费状况
四、教育会的活动与性质
(一) 办理学务
1、开办各种讲习所或传习所
2、改良私塾
3、调查学务
4、开办教育品陈列馆或教育成绩展览会
5、教育会的其他学务活动
(二) 参与政治
1、推动立宪自治
2、在辛亥革命中的活动
(三) 教育会的性质
五、教育会的各种关系
(一) 教育会与其他机构组织的关系
1、教育会与劝学所的关系
2、教育会间的关系
3、教育会与其他组织的关系
(二) 教育会的内部关系
六、结语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从南浔的变化看近代教育在江南市镇的发展[J]. 郎友兴. 史学月刊. 2003(06)
[2]晚清学部与近代文化事业[J]. 关晓红.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0(02)
[3]论本世纪初中国商人的社会地位[J]. 张海林. 江海学刊. 1996(04)
[4]清末地方社会教育行政机构的形成──苏、浙、皖三省各厅、州、县教育行政机构的状况[J]. 甘慧杰. 史林. 1996(03)
[5]20世纪初国内新知识界社团概论[J]. 桑兵. 近代史研究. 1994(05)
[6]晚清士绅与中国的近代化[J]. 贺跃夫.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3(03)
[7]清末“新政”与四川近代教育的兴起[J]. 王笛.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5(02)
[8]辛亥革命时期的苏州市民公社[J]. 廖志豪,李茂高.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3(04)
[9]近代上海教育的兴起和发展[J]. 汤才伯.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3(03)
[10]论张之洞的教育思想[J]. 吕达.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3(03)
本文编号:3051084
【文章来源】:四川大学四川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7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前言
一、教育会的缘起
(一) 清术新教育发展的推动和需要
1、废除科举制度
2、兴办学堂
3、颁布“壬寅“、“癸卯”学制
(二) 传统结社与近代其他社团的影响与促进
(三) 清末新知识群体的形成和推动
二、教育会成立的基本状况
(一) 第一阶段1902-1906年7月
(二) 第二阶段1906年7月-1911年
三、教育会的组织、人员及经费状况
(一) 教育会的组织机构以及权限义务
(二) 教育会的人员资格及出身
1、会长及会员资格
2、入会、退会与会金
(三) 教育会的经费状况
四、教育会的活动与性质
(一) 办理学务
1、开办各种讲习所或传习所
2、改良私塾
3、调查学务
4、开办教育品陈列馆或教育成绩展览会
5、教育会的其他学务活动
(二) 参与政治
1、推动立宪自治
2、在辛亥革命中的活动
(三) 教育会的性质
五、教育会的各种关系
(一) 教育会与其他机构组织的关系
1、教育会与劝学所的关系
2、教育会间的关系
3、教育会与其他组织的关系
(二) 教育会的内部关系
六、结语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从南浔的变化看近代教育在江南市镇的发展[J]. 郎友兴. 史学月刊. 2003(06)
[2]晚清学部与近代文化事业[J]. 关晓红.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0(02)
[3]论本世纪初中国商人的社会地位[J]. 张海林. 江海学刊. 1996(04)
[4]清末地方社会教育行政机构的形成──苏、浙、皖三省各厅、州、县教育行政机构的状况[J]. 甘慧杰. 史林. 1996(03)
[5]20世纪初国内新知识界社团概论[J]. 桑兵. 近代史研究. 1994(05)
[6]晚清士绅与中国的近代化[J]. 贺跃夫.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3(03)
[7]清末“新政”与四川近代教育的兴起[J]. 王笛.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5(02)
[8]辛亥革命时期的苏州市民公社[J]. 廖志豪,李茂高.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3(04)
[9]近代上海教育的兴起和发展[J]. 汤才伯.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3(03)
[10]论张之洞的教育思想[J]. 吕达.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3(03)
本文编号:305108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jxds/30510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