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共和 ——论1903-1917共和思想在中国的确立

发布时间:2021-03-31 17:07
  近代以来,中国早期改良派在对西方国家政治形态的观察中,形成了对共和制度的初步认识。他们对于西方共和主义的理解,成为后来中国共和思想的基础。甲午战争后,这种为立宪派所拒绝的共和主义,被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所接受并传播开来。此后,在中国现代化的目标上,思想界形成了君主立宪与民主共和两种对立的主张。1903-1907年间,围绕这两大思潮,立宪派和革命派之间展开了一次关于改良与革命、君宪与共和的论战。经此论战,君主立宪与民主共和的思想,形成了鲜明的二元对立,共和主义的思想得到广泛的传播。辛亥革命爆发后,中国建立起共和政体的国家,共和主义的思想得到初步的实践。但是,在民初共和制的困境下,思想界的君主立宪思潮发起了两次企图恢复君主制的复辟运动,共和主义的思想一度受到威胁。这两次恢复君主制的努力的失败,宣告了君主制思想在中国的破产,共和主义的观念从此根深蒂固。 共和思想在中国的确立,首先是晚清政局、政治统治有效性缺失,导致传统专制政体的载体——君主制失去合法性基础的结果;其次,中国古代君主制度下绝对君权理论的匮乏和近代民族主义的兴起,为清末民初共和思想的肇兴提供了便利;再次,立宪派关于君主立宪... 

【文章来源】:武汉大学湖北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7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一、 近代中国共和观念的初步形成
    (一) 中国古代政治中的共和观念
    (二) 西方政治思想中的共和主义
    (三) 近代共和观念之初入中国
    (四) 早期中国人关于民主与共和之间关系的认识
二、 辛亥革命前立宪派与革命派关于君宪与共和的论争
    (一) 革命派共和思想的形成与传播
    (二) 立宪派的政治主张:君主立宪
    (二) 革命派的政治主张:民主共和
    (三) 论战对共和思想确立的影响
三、 共和主义的初步实践与君主制的短暂复辟
    (一) 共和主义的初步实践及其困境
    (二) 君主制思潮与帝制的短暂复辟
    (三) 反帝制思想的兴起与共和思想的确立
四、 清末民初共和思想确立的原因分析
结语: 民初共和思想的走向与变革
参考书目
后记



本文编号:311177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jxds/311177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ee3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