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十七年政治运动与社会称谓研究

发布时间:2021-04-13 15:26
  建国十七年指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到1966年文革前夕这一段时间,其显著特点是政治性强。它主要由镇反运动、“三反、五反”运动、农民土改运动、大跃进运动等几次大的政治运动构成的,各个政治运动带动了整个社会的发展进程。因此,本文选取社会称谓这一与社会变动最为密切的汉语词汇成员作为分析对象,通过对建国十七年历次重大政治运动中代表性的称谓词的考察,来透析社会与语言的共变与互动关系。 在研究方法上,尽可能广泛搜集占有资料,以定性研究为主,侧重对称谓变迁情况的观察和综合归纳,并将历时研究和共时研究结合起来,既对该时期社会称谓状况做概括描写,又对某些具有时代特征的代表性称谓进行深入探讨,包括新称谓的产生、旧称谓的消退、小称谓系统自身的变动及整合,以及诸多称谓变化与社会生活形成的互动效应;同时重点分析造成称谓发展的社会因素,积极关联事实,力图通过具体称谓例证反映一般的规律和本质。 在结构框架上,本文依照这几次政治运动出现的时间顺序,分为四章,主要分析政治运动中称谓系统的变化倾向,力求寻找最具代表意义的称谓词来透析当时的社会运动情形,从而勾勒出建国十七年称谓与社会互动的基本面貌。 

【文章来源】:山东大学山东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8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反革命分子”系列称谓与镇压反革命运动
    第一节 “反革命分子”的界定及其限定类型和社会分层类型
        一、“反革命分子”的意义指称及与“反动分子”、“反革命罪犯”的对照
        二、“反革命分子”的外围区别性分类称谓
    第二节 由“五类反革命分子”看“镇反”运动的关注焦点
        一、“土匪”
        二、“恶霸”
        三、“特务”
        四、“反动党团骨干”
        五、反动会道门及其相关称谓
第二章 “老虎”、“五毒分子”与“三反、五反”运动
    第一节 “贪污分子”、“老虎”等系列称谓与三反运动
        一、“贪污分子”及其内部分类
        二、“贪污犯”及其内部分类
        三、比喻性称谓“老虎”及其内部分类和衍生称谓
        四、“贪污分子”、“贪污犯”、“老虎”的联系与区别
    第二节 “五毒分子”等系列称谓与五反运动
        一、“五毒分子”与“不法商人”
        二、五类工商户的具体划分及处理原则
        三、其他工商户类称谓
第三章 新中国农民称谓走过的遥遥长路
    第一节 土地改革运动中的称谓变革
        一、新中国造就的农民政治类泛化称谓
        二、土地改革运动与一大批农民成份称谓的出现
    第二节 从“缺粮户”、“特约农户”等来反观当年的粮食运动
        一、“缺粮户”、“余粮户”与粮食统购统销运动
        二、“丰产模范”、“特约农户”与粮食丰产运动
    第三节 “组员”、“社员”背后的互助合作运动
        一、从“农户”到“组员”的跃迁原因
        二、从“组员”到“社员”看互助合作运动的历程
        三、“社员”称谓群背后所隐藏的深层内涵
第四章 大跃进及其引发的反右倾运动社会称谓窥管
    第一节 由“保守派”等落后性称谓反观“大跃进”的跃进步伐
        一、“保守派”和“稳妥派”
        二、“怀疑派”和“观潮派”
        三、“秋后算账派”和“炉前摇头派”
    第二节 “大跃进”中几组先进落后对照称谓
        一、“促进派”和“促退派”
        二、“红旗”和“白旗”
        三、“红色专家”和“白色专家”
        四、“土专家”和“洋专家”以及“土教授”和“洋教授”
    第三节 由“红旗手”等先进性称谓看“大跃进”运动的时代气氛
        一、“红旗手”、“万能人”、“多面手”、“万首诗歌个人”、“万首诗歌标兵”
        二、“花木兰(班)”、“老黄忠(队)”等英雄式称谓及其体现的时代气氛
    第四节 “右倾机会主义分子”及其相关称谓与“反右倾运动”
        一、“右倾机会主义分子”的渊源流变和“反右倾运动”的前奏
        二 “反右倾”运动及其造成的数百万“右倾机会主义分子
        三、“右倾机会主义分子”的变体称谓:“大彭德怀”和“小彭德怀”
        四、“右倾机会主义分子”的其他相关称谓
主要参考书目
后记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本文编号:313555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jxds/313555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f3c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