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债与晚清政局
发布时间:2021-04-20 08:45
政局是影响决策的各种政治势力的关系构成的政治格局,尤其是指统治阶级内部的权力结构及其演变态势。外债作为政府调剂财政的一种工具,本是一种客观的经济辅助措施,但在晚清,外债一开始就介入了中央与地方之间以及各政治集团之间的权力消长过程,并内化为权力斗争的一种工具,对晚清权力格局的冲突与变动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因此,本文试图从政治学的视角出发,借助实证分析的方法,将外债置于晚清政治控制的坐标系内,重点分析外债对晚清权力冲突和变革的影响,探究导致晚清政局失控的原因。本文认为,晚清以来,以太平天国为契机,地方势力迅速增长,由初期的与中央分庭抗礼发展到过度分权,最终导致中央政府监管的失控和中央集权财政管理体制的逐渐崩溃。这期间,外债作为晚清财政的产物,成为中央与地方财权斗争的工具。一方面,外债作为财政收入,它的举借推动了地方权力的增长,另一方面,外债作为财政支出,它的摊还又成为中央与地方权力争夺的焦点。由于外债的介入,使得中央与地方间的矛盾、冲突表现得更为复杂和特殊。具体来讲,咸丰年间,为依靠地方督抚镇压太平军,清政府下令就地筹饷,在赋予地方督抚军权的基础上又让与了财权,沿海省份首创以关税为担保向外商...
【文章来源】: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市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245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前言
第一章 晚清外债概况
第一节 外债的定义、起源和债项
第二节 外债的起因、分类及概况
第三节 晚清外债的特点和性质
第二章 外债与晚清财权下移
第一节 举债镇压农民起义与地方势力的增长
第二节 西征举债与“权力交锋”
第三节 外债摊还与“光宣争权”
第四节 财政改革与财权转移
第三章 外债与晚清政治斗争
第一节 海防外债与塞防外债的较量
第二节 借债筑路之争
第三节 外债权限之争
第四章 外债与晚清改革风潮
第一节 外债与洋务运动
第二节 外债与清末新政
第三节 外债与金融改革
第四节 外债与宪政运动
第五节 外债与路政改革
第五章 外债与晚清国权沦丧
第一节 列强与外债举借自主权的丧失
第二节 赫德与清海关行政管理权的丧失
第三节 外债抵押和摊还与国家部分税权的丧失
第四节 实业外债的二重性
第五节 外债偿还与国计民生
第六章 清末至民初外债观的嬗变
第一节 争论与彷徨:早期维新派对外债的看法及对策
第二节 理论与运用:洋务派的外债思想与实践
第三节 折衷与理性:改良派梁启超的外债观
第四节 开放与合作:民国初年的外债观
结语
主要参考资料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潜流:清季对铁路外债的重新估价[J]. 马陵合. 江汉论坛. 2003(11)
[2]晚清铁路外债观初探——以芦汉铁路为中心[J]. 马陵合. 史学月刊. 2001(06)
[3]论财政对晚清新政的制约[J]. 蔡国斌. 江汉论坛. 2001(04)
[4]近代赔款与近代社会政治经济变动关系述略[J]. 张德顺. 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8(03)
[5]关于近代中国外债史研究对象的若干思考[J]. 吴景平. 历史研究. 1997(04)
[6]试析左宗棠西征借款与协饷的关系[J]. 马陵合. 历史档案. 1997(01)
[7]近代中国的外国在华投资[J]. 许毅,隆武华. 财政研究. 1996(10)
[8]论晚清政府对外军事借款[J]. 潘家德. 四川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6(04)
[9]论晚清地方外债的阶段性特点[J]. 马陵合. 安徽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6(01)
[10]1895~1936年中国国际收支与近代化中的资金供给[J]. 陈争平. 中国经济史研究. 1995(04)
本文编号:3149362
【文章来源】: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市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245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前言
第一章 晚清外债概况
第一节 外债的定义、起源和债项
第二节 外债的起因、分类及概况
第三节 晚清外债的特点和性质
第二章 外债与晚清财权下移
第一节 举债镇压农民起义与地方势力的增长
第二节 西征举债与“权力交锋”
第三节 外债摊还与“光宣争权”
第四节 财政改革与财权转移
第三章 外债与晚清政治斗争
第一节 海防外债与塞防外债的较量
第二节 借债筑路之争
第三节 外债权限之争
第四章 外债与晚清改革风潮
第一节 外债与洋务运动
第二节 外债与清末新政
第三节 外债与金融改革
第四节 外债与宪政运动
第五节 外债与路政改革
第五章 外债与晚清国权沦丧
第一节 列强与外债举借自主权的丧失
第二节 赫德与清海关行政管理权的丧失
第三节 外债抵押和摊还与国家部分税权的丧失
第四节 实业外债的二重性
第五节 外债偿还与国计民生
第六章 清末至民初外债观的嬗变
第一节 争论与彷徨:早期维新派对外债的看法及对策
第二节 理论与运用:洋务派的外债思想与实践
第三节 折衷与理性:改良派梁启超的外债观
第四节 开放与合作:民国初年的外债观
结语
主要参考资料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潜流:清季对铁路外债的重新估价[J]. 马陵合. 江汉论坛. 2003(11)
[2]晚清铁路外债观初探——以芦汉铁路为中心[J]. 马陵合. 史学月刊. 2001(06)
[3]论财政对晚清新政的制约[J]. 蔡国斌. 江汉论坛. 2001(04)
[4]近代赔款与近代社会政治经济变动关系述略[J]. 张德顺. 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8(03)
[5]关于近代中国外债史研究对象的若干思考[J]. 吴景平. 历史研究. 1997(04)
[6]试析左宗棠西征借款与协饷的关系[J]. 马陵合. 历史档案. 1997(01)
[7]近代中国的外国在华投资[J]. 许毅,隆武华. 财政研究. 1996(10)
[8]论晚清政府对外军事借款[J]. 潘家德. 四川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6(04)
[9]论晚清地方外债的阶段性特点[J]. 马陵合. 安徽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6(01)
[10]1895~1936年中国国际收支与近代化中的资金供给[J]. 陈争平. 中国经济史研究. 1995(04)
本文编号:314936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jxds/31493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