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华传教士在“丁戊奇荒”中的赈济事业

发布时间:2021-04-28 11:21
  近代来华传教士在“丁戊奇荒”(1876-1879年)中开展的赈灾工作,是西方国家正式参与中国灾荒救助的开端,它与清政府组织的官赈、新兴起的民间义赈并存,成为当时又一支重要的救灾力量。来华传教士首先运用报纸这一媒介,及时而准确地宣传灾情、刊登劝捐文告、提供救灾措施,对官赈之不足提出针砭,为西方介入此次灾荒营造了舆论氛围。其次,他们在中国各地及海外部分国家和地区建立救灾委员会、合理有序地接受和发放赈款,上述两方面构成了来华传教士参与此次赈灾的中心内容。来华传教士也利用赈灾的机会,初步改善了与中国官员和百姓之间的关系,增加了信徒数量、扩大了宗教影响,从而为后来部分传教士介入中国政治作了铺垫。来华传教士在资金和人力极其缺乏的条件下,拯救了数十万中国人民的生命,缓解了部分地区的灾情,他们在赈灾时期使用并提出的赈灾措施,为随后兴起的民间义赈提供了借鉴,客观上推动了中国近代救荒制度的发展。 

【文章来源】:河北大学河北省

【文章页数】:5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传教士的报刊宣传
    (一) 对灾情的报道
    (二) 对官赈的评价
    (三) 赈灾策略的讨论
二 传教士的赈灾实践
    (一) 各地赈灾委员会的成立
    (二) 赈款的募集与发放
三 传教士与官、民关系的嬗变
    (一) 起初的排斥
    (二) 合作与感激
    (三) 嬗变的原因
    (四) 嬗变的结果
四 对传教士赈灾的评价
    (一) 局限性
    (二) 借鉴意义
结论
注释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以社会学视角解读宗教的长期性[J]. 陈晓毅.  中国宗教. 2005(05)
[2]清末天主教和新教在华传教活动的异同[J]. 赵玉华,刘凌霄.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01)
[3]晚清天主教会与耶稣教会的冲突[J]. 杨大春.  史学月刊. 2003(02)
[4]晚清社会灾荒救治功能的演变──以“丁戊奇荒”的两种赈济方式为例[J]. 杨剑利.  清史研究. 2000(04)
[5]近代基督教在华医疗事业[J]. 陈建明.  宗教学研究. 2000(02)
[6]山西“丁戊奇荒”述略[J]. 郝平.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9(01)
[7]论1876至1879年间西方新教传教士的对华赈济事业[J]. 夏明方.  清史研究. 1997(02)
[8]也谈“丁戊奇荒”[J]. 夏明方.  清史研究. 1992(04)
[9]山西“丁戊奇荒”略探[J]. 王金香.  中国农史. 1988(03)



本文编号:316538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jxds/316538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c74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