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主义”在清末中国:译介、认识与话语

发布时间:2021-05-06 16:27
  二十世纪初,发源于欧洲的"帝国主义"一词经日本传入中国。得益于《清议报》,译自日本的帝国主义理论成为中国人最早接触"帝国主义"概念的开始,而浮田和民与幸德秋水的思想更在中国产生了广泛影响。在外来译介知识的影响下,清末中国人开始对"帝国主义"的成因、特征、帝国主义国家、帝国主义侵略以及如何抵抗帝国主义等方面都有了较为深入的了解与认识,梁启超等人的言论更成为其时具有代表性的论述。在对"帝国主义"有所认识后,中国人将自身所面临的境遇与外来词语相结合,阐发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帝国主义话语体系。特别是在立宪派、革命派的政治论争中,夹杂进了丰富的"帝国主义话语"。在从译介、认识到话语利用的过程中,中国对于"帝国主义"的认识渐趋多元与复杂。 

【文章来源】: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45(02)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9 页

【文章目录】:
一、清末“帝国主义”概念的译介
二、清末中国人对“帝国主义”的认识
三、清末中国的帝国主义话语
四、小结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近代中国帝国主义概念的输入及衍化[J]. 曹龙虎.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17(04)
[2]爱恨交织的“帝国主义”[J]. 马思宇.  读书. 2014(01)
[3]试论本世纪初资产阶级革命派对帝国主义的认识[J]. 李子林.  华中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2(01)
[4]二十世紀初年中国知識界的帝国主义观和民族主义观[J]. 李时岳.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1962(02)



本文编号:317225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jxds/317225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9d5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