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前后的潘月樵研究
发布时间:2021-05-11 07:21
潘月樵,晚清民国之际著名京剧演员,倡导京剧改良之先锋,辛亥上海光复中的“伶界伟人”。他长期以舞台为战场,积极宣传民主、革命思想。在戏曲改良中,他当仁不让;在辛亥上海光复中,他身先士卒,参与攻打江南制造局的战斗,“首开伶人参加革命之先例”;在二次革命中,他倾家荡产,坚决反袁。他有着强烈的革旧戏曲的命,革清政府的命,革袁世凯命的潜意识,并将之逐一实施。在历次革命中他发挥了重要而积极的作用,有着著名伶人和革命家头衔的双重身份,这使得他成为辛亥革命时期独一无二的“梨园革命家”、“伶界伟人”。本文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指导下,把潘月樵及其活动放到近代中国那场民主革命的具体历史条件中去研究,论文主要就辛亥革命前、辛亥革命高涨时期以及辛亥革命后潘月樵的思想与活动进行了分析、研究,重点分析了其革命思想产生的背景、内容、发展过程及革命实践,以此来探讨其从一个封建艺人成长为革命志士的人生轨迹和心路历程,进而从一个侧面进一步加深对辛亥革命的理解。
【文章来源】:扬州大学江苏省
【文章页数】:7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章 拜师学艺:探索潘月樵走上革命道路的社会背景
第一节 苦难的童年
第二节 在戏曲的道路上攀登
第二章 戏曲革命:辛亥革命前的潘月樵(1886-1910)
第一节 利用戏曲鼓吹革命
第二节 关注现实,改良戏曲
第三节 创办戏校,提高艺人素质
第三章 投身革命:辛亥革命高涨时期的潘月樵(1911-1912)
第一节 上海光复前的形势
第二节 身先士卒,攻打江南制造局
第三节 筹饷募捐,支援革命
第四节 援助蓝天蔚
第五节 革命的意义
第四章 重返舞台:辛亥革命后的潘月樵(1913-1928)
第一节 二次革命与潘月樵
第二节 重理旧业,献身舞台
第三节 义赈义演,壮年早逝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略说清末民初的戏曲改革[J]. 袁荻涌. 文史杂志. 2007(04)
[2]话剧与戏曲——互补共济的友邻剧种样式[J]. 吴乾浩. 当代戏剧. 2007(03)
[3]上海学生剧与“话剧”的浮现[J]. 张军. 戏剧艺术. 2006(06)
[4]昆曲现代传播的剧场形式构想[J]. 顾春芳. 戏剧艺术. 2006(06)
[5]辛亥革命与戏曲艺人[J]. 唐雪莹. 四川戏剧. 2006(06)
[6]“五四”时期的新、旧戏剧观论争及其现代性追求述论[J]. 王良成. 戏剧(中央戏剧学院学报). 2006(03)
[7]“海派京剧”与近代中国城市文化娱乐空间的建构[J]. 张炼红. 戏曲艺术. 2005(03)
[8]再论辛亥上海光复与陈其美出任沪军都督的是非问题[J]. 张学继. 浙江学刊. 2004(02)
[9]海派文化的起源及“京海”之争[J]. 朱少伟. 探索与争鸣. 2002(12)
[10]辛亥革命时期的“上海新舞台”[J]. 李仲明. 炎黄春秋. 2002(11)
本文编号:3180990
【文章来源】:扬州大学江苏省
【文章页数】:7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章 拜师学艺:探索潘月樵走上革命道路的社会背景
第一节 苦难的童年
第二节 在戏曲的道路上攀登
第二章 戏曲革命:辛亥革命前的潘月樵(1886-1910)
第一节 利用戏曲鼓吹革命
第二节 关注现实,改良戏曲
第三节 创办戏校,提高艺人素质
第三章 投身革命:辛亥革命高涨时期的潘月樵(1911-1912)
第一节 上海光复前的形势
第二节 身先士卒,攻打江南制造局
第三节 筹饷募捐,支援革命
第四节 援助蓝天蔚
第五节 革命的意义
第四章 重返舞台:辛亥革命后的潘月樵(1913-1928)
第一节 二次革命与潘月樵
第二节 重理旧业,献身舞台
第三节 义赈义演,壮年早逝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略说清末民初的戏曲改革[J]. 袁荻涌. 文史杂志. 2007(04)
[2]话剧与戏曲——互补共济的友邻剧种样式[J]. 吴乾浩. 当代戏剧. 2007(03)
[3]上海学生剧与“话剧”的浮现[J]. 张军. 戏剧艺术. 2006(06)
[4]昆曲现代传播的剧场形式构想[J]. 顾春芳. 戏剧艺术. 2006(06)
[5]辛亥革命与戏曲艺人[J]. 唐雪莹. 四川戏剧. 2006(06)
[6]“五四”时期的新、旧戏剧观论争及其现代性追求述论[J]. 王良成. 戏剧(中央戏剧学院学报). 2006(03)
[7]“海派京剧”与近代中国城市文化娱乐空间的建构[J]. 张炼红. 戏曲艺术. 2005(03)
[8]再论辛亥上海光复与陈其美出任沪军都督的是非问题[J]. 张学继. 浙江学刊. 2004(02)
[9]海派文化的起源及“京海”之争[J]. 朱少伟. 探索与争鸣. 2002(12)
[10]辛亥革命时期的“上海新舞台”[J]. 李仲明. 炎黄春秋. 2002(11)
本文编号:318099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jxds/31809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