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的社会救助与人口流动(1912-1937年)
发布时间:2021-05-23 02:33
民国时期是社会救助事业发展的一个转型时期。此时,西方近代慈善理念传入,使这一时期既延续了传统慈善事业的运作方式又注入了新的、近代化的救助机制。这不仅体现在政府在救济立法、救济机构建制方面的努力,而且还体现在社会上出现了大批新型的救济团体;积极的、注重被救济者长远发展而不仅仅是短期生存的救济方式被时人关注。这些新的变化使这一时期的慈善救助由传统的私人乐善好施发展到全社会关注的社会公益事业。民国时期同时也是一个人口流动的高峰时期,通过分析民国人口流动的原因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民国时期人口流动大多是被动的,显示出极其浓厚的逃荒求生色彩,对流动人口的救助在当时是急迫而必需的。因此本文的着眼点是民国时期的政府与社会对这些流动人口的救助与安置。对于民国时期的社会救助事业以及人口流动问题,很少有学者把二者结合起来研究,本文试图通过这一结合性的研究来总结民国时期对流动人口的救助与安置的得失。从中既可以看到民国社会救助事业的发展对解决流动人口问题的贡献,同时也应看到救助的严重局限。这一时期对流动人口的救助在方式上不仅表现为传统的发放赈款赈粮,搭建棚户,建立收容所,资助遣返等等遇灾治标,临灾救急的消极救济...
【文章来源】:山东大学山东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7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言
一、选题原因
二、民国社会救助问题研究成果透视
第一章 民国时期的社会救助发展概况
一、概念界定
二、社会救助发展概况
(一) 政府在社会救助领域的努力
(二) 民间慈善势力的发展
(三) 民国政府与民间慈善组织的互动
第二章 民国时期人口流动状况
一、流动人口及相关概念界定
二、民国时期人口流动概况及原因
(一) 自然灾害导致灾民无家可归
(二) 兵灾匪祸导致难民逃往他乡
(三) 人口压力引发调剂式流动
(四) 众多经济压力迫使农民背井离乡
(五) 社会发展带来非农型人口流动
第三章 民国时期流动人口的救助与安置
一、消极救助措施
(一) 施粥
(二) 窝铺区与临时收容机构
(三) 移民就粟
(四) 资助遣返
二、积极救助措施
(一) 收容教育
(二) 移民垦荒
(三) 失业救济
(四) 以工代赈
三、民国时期流动人口救助的得与失
余论
附图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民国上海最大的留养类慈善机构——新普育堂[J]. 何孔蛟. 文史月刊. 2006(08)
[2]近代社会救济事业与地方政府角色分析——以济南和青岛为例(19291937)[J]. 赵宝爱,张根银. 济南职业学院学报. 2005(06)
[3]民国灾荒与战乱期间天津城市的社会救助(1912—1936年)[J]. 任云兰.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2005(02)
[4]试论华洋义赈会的工赈赈灾[J]. 杨琪,徐林. 北方论丛. 2005(02)
[5]略论近代大同城市人口的社会救济[J]. 马维强. 沧桑. 2005(01)
[6]论中国传统慈善事业的近代转型[J]. 王卫平. 江苏社会科学. 2005(01)
[7]"军阀时期"中国红十字会的兵灾救护[J]. 池子华.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06)
[8]1929年河南灾民移垦东北述论[J]. 苏新留. 史学月刊. 2004(09)
[9]近代华北自然灾害与天津边缘化的贫民阶层[J]. 刘海岩.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02)
[10]民国时期赈济慈善业运作机制述论[J]. 毕素华. 江苏社会科学. 2003(06)
本文编号:3202115
【文章来源】:山东大学山东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7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言
一、选题原因
二、民国社会救助问题研究成果透视
第一章 民国时期的社会救助发展概况
一、概念界定
二、社会救助发展概况
(一) 政府在社会救助领域的努力
(二) 民间慈善势力的发展
(三) 民国政府与民间慈善组织的互动
第二章 民国时期人口流动状况
一、流动人口及相关概念界定
二、民国时期人口流动概况及原因
(一) 自然灾害导致灾民无家可归
(二) 兵灾匪祸导致难民逃往他乡
(三) 人口压力引发调剂式流动
(四) 众多经济压力迫使农民背井离乡
(五) 社会发展带来非农型人口流动
第三章 民国时期流动人口的救助与安置
一、消极救助措施
(一) 施粥
(二) 窝铺区与临时收容机构
(三) 移民就粟
(四) 资助遣返
二、积极救助措施
(一) 收容教育
(二) 移民垦荒
(三) 失业救济
(四) 以工代赈
三、民国时期流动人口救助的得与失
余论
附图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民国上海最大的留养类慈善机构——新普育堂[J]. 何孔蛟. 文史月刊. 2006(08)
[2]近代社会救济事业与地方政府角色分析——以济南和青岛为例(19291937)[J]. 赵宝爱,张根银. 济南职业学院学报. 2005(06)
[3]民国灾荒与战乱期间天津城市的社会救助(1912—1936年)[J]. 任云兰.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2005(02)
[4]试论华洋义赈会的工赈赈灾[J]. 杨琪,徐林. 北方论丛. 2005(02)
[5]略论近代大同城市人口的社会救济[J]. 马维强. 沧桑. 2005(01)
[6]论中国传统慈善事业的近代转型[J]. 王卫平. 江苏社会科学. 2005(01)
[7]"军阀时期"中国红十字会的兵灾救护[J]. 池子华.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06)
[8]1929年河南灾民移垦东北述论[J]. 苏新留. 史学月刊. 2004(09)
[9]近代华北自然灾害与天津边缘化的贫民阶层[J]. 刘海岩.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02)
[10]民国时期赈济慈善业运作机制述论[J]. 毕素华. 江苏社会科学. 2003(06)
本文编号:320211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jxds/32021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