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竺可桢的政治态度研究
发布时间:2021-06-06 21:59
竺可桢(1890—1974年)是我国现代著名的科学家、教育家。以往,在政治上,竺可桢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进步知识分子、红色科学家的形象。在某种程度上说,这个观察是事实。然而,人物的思想和行为并不是一成不变的,竺可桢在政治上的发展线索及其内容被有意无意的遮掩了。特别是在政治形势风云际会的民国时期,竺可桢的政治态度及其变化过程被大大忽略乃至失真了。民国时期,竺可桢长期在国民党体制内身居高位,与国民党诸多要员有着深厚的关系渊源。由于国民党在这一时期是中国政治的重心,竺可桢虽对国民党有诸多不满,但他对国民党的困境表现出理解和体谅的心理,同时他极力维护国民党的权威和正统。由于共产党始终是国民党的心腹大患,加之竺可桢对共产党缺乏了解,竺可桢对共产党以阶级斗争理论为核心的意识形态始终存在偏见,对共产党的实践运动表现出一贯的排斥和敌意。在现实政治中,竺可桢力图保持独立知识分子的形象,极力避免参与政治生活,然而,身为浙大校长,竺可桢不得不卷入政治的激流。在浙大的历次“学潮”中,竺可桢呈现出一个尴尬人的角色:他既理解学生的政治热情,又不支持学生进行政治活动;既与国民党当局保持“合作”又与其巧妙的周旋;对...
【文章来源】:南京师范大学江苏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10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选题理由
二 本课题的研究现状
三 相关概念的界定及史料可靠性分析
第一章 生平和思想源流概述
第二章 对国民党的复杂态度
第一节 与国民党千丝万缕的关系渊源
第二节 寄厚望于新兴的国民党政权
第三节 真诚拥护积极抗战的国民政府
第四节 尴尬栖存于党国体制下
第五节 对国民党执政现实的微妙心态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一贯的排共态度及其转变
第一节 对共产党的敌对性定位
第二节 对共产党的实践运动的拒斥
第三节 不认同共产党的阶级斗争理论
第四节 留在大陆的选择及其原因
第五节 态度的转变:从有所保留的接受到逐步消除疑虑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在"学潮"中的政治表现
第一节 浙大的爱国民主传统
第二节 "学生对于政治可以有主见,不能有活动"
第三节 真诚的爱护学生,策略的与国民党当局周旋
第四节 与学运、国民党当局的博弈关系及其恶化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竺可桢政治态度的原因分析
第一节 自由民主的政治立场和诉求
第二节 国家和民族利益至上的价值判断标准
第三节 渐进改良的政治观
第四节 以"求是"态度看待现实政治
第五节 睿智谨慎的政治个性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竺可桢日记里的大学秘史[J]. 张晓唯. 读书. 2009(11)
[2]1949年,竺可桢去留的幕后[J]. 黄艾禾. 新闻天地. 2009(11)
[3]浙大:“书傻子”校长竺可桢[J]. 傅国涌. 同舟共进. 2008(10)
[4]哪一个是真实的竺可桢[J]. 散木. 同舟共进. 2008(10)
[5]1948年前后中国自由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J]. 宋曲霞.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8(03)
[6]近代中国历史大变局中的“中间”知识分子——以“科学社”同人群体为中心的考察[J]. 申晓云.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8(03)
[7]论竺可桢的教育思想与“求是”精神[J]. 张彬,付东升,林辉.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5(06)
[8]傅作义政治转型过程中的双重性[J]. 邓野. 历史研究. 2005(05)
[9]解放战争时期的大学教授与国民党政权[J]. 许肇刚. 南平师专学报. 2005(01)
[10]新中国成立初党外知识分子对共产党态度转变的原因[J]. 蔡瑛. 中共珠海市委党校珠海市行政学院学报. 2004(03)
硕士论文
[1]竺可桢大学教育思想研究[D]. 曹永昕.河北大学 2006
本文编号:3215220
【文章来源】:南京师范大学江苏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10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选题理由
二 本课题的研究现状
三 相关概念的界定及史料可靠性分析
第一章 生平和思想源流概述
第二章 对国民党的复杂态度
第一节 与国民党千丝万缕的关系渊源
第二节 寄厚望于新兴的国民党政权
第三节 真诚拥护积极抗战的国民政府
第四节 尴尬栖存于党国体制下
第五节 对国民党执政现实的微妙心态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一贯的排共态度及其转变
第一节 对共产党的敌对性定位
第二节 对共产党的实践运动的拒斥
第三节 不认同共产党的阶级斗争理论
第四节 留在大陆的选择及其原因
第五节 态度的转变:从有所保留的接受到逐步消除疑虑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在"学潮"中的政治表现
第一节 浙大的爱国民主传统
第二节 "学生对于政治可以有主见,不能有活动"
第三节 真诚的爱护学生,策略的与国民党当局周旋
第四节 与学运、国民党当局的博弈关系及其恶化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竺可桢政治态度的原因分析
第一节 自由民主的政治立场和诉求
第二节 国家和民族利益至上的价值判断标准
第三节 渐进改良的政治观
第四节 以"求是"态度看待现实政治
第五节 睿智谨慎的政治个性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竺可桢日记里的大学秘史[J]. 张晓唯. 读书. 2009(11)
[2]1949年,竺可桢去留的幕后[J]. 黄艾禾. 新闻天地. 2009(11)
[3]浙大:“书傻子”校长竺可桢[J]. 傅国涌. 同舟共进. 2008(10)
[4]哪一个是真实的竺可桢[J]. 散木. 同舟共进. 2008(10)
[5]1948年前后中国自由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J]. 宋曲霞.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8(03)
[6]近代中国历史大变局中的“中间”知识分子——以“科学社”同人群体为中心的考察[J]. 申晓云.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8(03)
[7]论竺可桢的教育思想与“求是”精神[J]. 张彬,付东升,林辉.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5(06)
[8]傅作义政治转型过程中的双重性[J]. 邓野. 历史研究. 2005(05)
[9]解放战争时期的大学教授与国民党政权[J]. 许肇刚. 南平师专学报. 2005(01)
[10]新中国成立初党外知识分子对共产党态度转变的原因[J]. 蔡瑛. 中共珠海市委党校珠海市行政学院学报. 2004(03)
硕士论文
[1]竺可桢大学教育思想研究[D]. 曹永昕.河北大学 2006
本文编号:321522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jxds/32152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