缝纫机与晚清民国女性身份的建构
发布时间:2021-06-16 07:17
晚清至民国时期缝纫机在中国大众报刊上得到大量宣传并在市场上销售,广泛出现在家庭生活、职业教育、成衣工厂乃至抗日战场,与当时的女性社会角色变迁产生了密切互动。作为一种特殊的技术物,缝纫机一度成为中国上流社会女性的身份象征;在打开市场销路的过程中又被广泛宣传为普通女性的家庭宜备之物,掌握机器缝纫技术亦逐渐发展为女子职业教育的重点之一;至抗日战争期间,缝纫机则成为广大女性参与抗战的重要武器。缝纫机与机器缝纫在这一时期的逐渐普及,无形中参与了对当时女性的身份建构,折射出晚清民国时期女性职业发展和社会地位变迁的一般样貌,以及技术物本身的多元文化内涵及其流变性,反映出技术物与性别之间的复杂互动。
【文章来源】:科学文化评论. 2020,17(04)
【文章页数】:14 页
【部分图文】:
上海胜家公司缝绣女子教授所教师肩行机制品沿街展示[12]
淞沪战争爆发后,涌现出了第一批僧侣救护队,很多女尼自愿到一线当看护和杂务工,同时也有女僧侣购置缝纫机为前方将士赶制棉衣(图3)。如有关史料所载:“沪战爆发,上海比丘尼众,联合为前线将士缝制征衣。”[54]图3.尼姑新购缝纫机赶制棉背心送赠战士[53]
图4.宋美龄亲自缝纫[56]1938年,妇慰总会发起征募寒衣运动。作为征募寒衣运动发起人的宋美龄经常到现场视察工作,并亲自裁剪、缝制棉衣[55]。宋美龄以身示范使用缝纫机,号召更多女性加入缝制棉衣的队伍之中(图4)。在此过程中,她借助缝纫机这一技术物,再次向广大女性明确抗日时期“众多男性参军赴前线,女性群体是后勤工作的主要支撑”的性别分工秩序,以此鼓舞前方战士抵抗斗争的士气。在妇慰总会的推动下,广东分会积极行动,联合广东省妇抗会、女权同盟、车衣女工会等十六个团体,决定投入二万元备制棉衣,由妇女慰劳会、车衣女工会负责购置材料及剪裁,分发给各妇女团体缝制,分区设立缝做场由各妇女团体负责管理及动员各阶层妇女参加缝制[57]。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双性的隐形记忆:家用缝纫机的性别化设计史,1850-1950[J]. 张黎. 装饰. 2014(01)
[2]民国时期京沪粤的工资和物价[J]. 肖第. 上海商业. 2013(09)
[3]20世纪二三十年代教师、公务员工资及生活状况考[J]. 慈鸿飞. 经济社会史评论. 2013(00)
博士论文
[1]缝纫机与近代上海社会变迁(1858-1949)[D]. 袁蓉.复旦大学 2009
硕士论文
[1]民国时期的女子职业教育[D]. 王秀霞.山东师范大学 2004
本文编号:3232632
【文章来源】:科学文化评论. 2020,17(04)
【文章页数】:14 页
【部分图文】:
上海胜家公司缝绣女子教授所教师肩行机制品沿街展示[12]
淞沪战争爆发后,涌现出了第一批僧侣救护队,很多女尼自愿到一线当看护和杂务工,同时也有女僧侣购置缝纫机为前方将士赶制棉衣(图3)。如有关史料所载:“沪战爆发,上海比丘尼众,联合为前线将士缝制征衣。”[54]图3.尼姑新购缝纫机赶制棉背心送赠战士[53]
图4.宋美龄亲自缝纫[56]1938年,妇慰总会发起征募寒衣运动。作为征募寒衣运动发起人的宋美龄经常到现场视察工作,并亲自裁剪、缝制棉衣[55]。宋美龄以身示范使用缝纫机,号召更多女性加入缝制棉衣的队伍之中(图4)。在此过程中,她借助缝纫机这一技术物,再次向广大女性明确抗日时期“众多男性参军赴前线,女性群体是后勤工作的主要支撑”的性别分工秩序,以此鼓舞前方战士抵抗斗争的士气。在妇慰总会的推动下,广东分会积极行动,联合广东省妇抗会、女权同盟、车衣女工会等十六个团体,决定投入二万元备制棉衣,由妇女慰劳会、车衣女工会负责购置材料及剪裁,分发给各妇女团体缝制,分区设立缝做场由各妇女团体负责管理及动员各阶层妇女参加缝制[57]。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双性的隐形记忆:家用缝纫机的性别化设计史,1850-1950[J]. 张黎. 装饰. 2014(01)
[2]民国时期京沪粤的工资和物价[J]. 肖第. 上海商业. 2013(09)
[3]20世纪二三十年代教师、公务员工资及生活状况考[J]. 慈鸿飞. 经济社会史评论. 2013(00)
博士论文
[1]缝纫机与近代上海社会变迁(1858-1949)[D]. 袁蓉.复旦大学 2009
硕士论文
[1]民国时期的女子职业教育[D]. 王秀霞.山东师范大学 2004
本文编号:323263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jxds/32326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