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抗战西迁时期“大一国文”课程研究
发布时间:2021-06-28 18:23
19世纪末20世纪初,民族主义的兴起及学生国文水平的下滑,使得"大一国文"课程应运而生。从1904年至1952年,四十余年间,全国至少有23所大学开设"大一国文"课程,浙江大学即是其中之一。在"通才"教育理念的引领下,浙江大学对"大一国文"课程的学分设置、教学目标、授课方式等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将"大一国文"从边缘化课程转变为通识课程之一。抗战西迁时期,浙江大学的"大一国文"体现出课程设置从未间断、师资延聘汇聚一流、课程目标明确、制度保障严格、注重传统文化典籍的学习与传承等特征。研究抗战西迁时期浙江大学"大一国文"的开展情况,有利于丰富对民国时期高等院校"大一国文"教育及通识教育的总体认识。
【文章来源】:教育史研究. 2019,1(04)
【文章页数】:10 页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科学时代的人文主义:国难之际浙江大学文学院的合与分[J]. 张凯.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03)
本文编号:3254819
【文章来源】:教育史研究. 2019,1(04)
【文章页数】:10 页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科学时代的人文主义:国难之际浙江大学文学院的合与分[J]. 张凯.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03)
本文编号:325481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jxds/32548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