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国民性问题研究的理论视阈及其价值

发布时间:2021-07-03 14:40
  国民性问题是近代中国救亡与启蒙运动的一个重要论题之一。本文通过对国民性问题及其研究源流的历时性与共时性梳理,以历史与逻辑有机统一的原则重新阐释了国民性概念蕴涵的基本意义,从背景、生成、性质、表现以及改造等层面较为系统地概述了中国近代国民性问题理论认知的成就,并对其存在的历史缺失给予相应的学理观照,由此依照问题涉及的主要界域,对其内蕴的深层价值进行了尝试性解读。文章力图对中国近代国民性问题研究的深度与广度进行理论透视,其选择的理论视角是一种文化比较研究的宏观界阈,站在“中国问题”逐步世界化这一贯通绵延历史长河的动态平台上,揭示中国近代国民性问题指涉的文化人类学、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民族学的多维意蕴,透视近代国人寻求主体自觉解放的心路历程,将其还置于中国近代民族政治救亡和思想文化启蒙的生存空间中来求证其本寓的社会价值,并拓衍其代际省思、承继、批判以至创新所寓意的深远影响惯性,在逆向审视中获取人的现代化的某些启示。文章从简单评析中国近代国民性研究的基本问题入手,在对问题的缘起及其历史演进的总体脉络进行一番简约化事实叙述的基础上,就国民性意义这一核心命题进行了较为细致的学理辨析;进而从理论... 

【文章来源】:黑龙江大学黑龙江省

【文章页数】:273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言 关于近代国民性研究的基本问题
    一、问题的性质
    二、研究的状况
    三、蕴涵的意义
    四、选择的视角
第一章 历史追踪:中国国民性问题研究概览
    一、问题缘起:西方对东方的历史回观
        (一) 从惊羡的开端到顶礼膜拜
        (二) 充满想像的偏执批判:从美誉到丑化
    二、问题提出:国人的初步反省
    三、问题深化:国民性问题的批判主调
    四、问题延展:国民性问题批判性反思
        (一) 对传统文化的冷静思考
        (二) 相对系统的国民性表述
        (三) 国民性问题学术论争的展开
第二章 从意涵到概念:国民性的理性阐释与界说
    一、国民性概念的认知分野
        (一) 西方学界的国民性意涵
        (二) 中国学术界的国民性定位
    二、关于国民性概念分歧的分析
        (一) 国民性概念的批评
        (二) 国民性概念旨趣的认识
        (三) 国民性内涵:界定与理解
第三章 近代中国国民性研究的理论成就
    一、国民性问题之背景:比较视阈下的中西文化差异
        (一) 东西文化比较的初步尝试
        (二) 东西文化差异的学理定位
    二、国民性之地位:从单项决定到双向互动
        (一) 个体改造单项决定意义的理论阐释
        (二) 由个体改造到个体与社会共同改造
    三、国民性之生成:历史的传承与现实的观照
        (一) 对封建制度的根源性揭示
        (二) 由制度到伦理文化的根源性定位
    四、国民性之诸种表现:对民族劣根性批判的过多关注
        (一) 国民性批判主调的生成
        (二) 国民性批判的宏观评析
    五、国民性之改造:人的近代化取向
        (一) 国民德智体提高的系统表述
        (二) 国民科学与民主精神的张扬
第四章 近代中国国民性研究的理论缺失
    一、绝对化的“本质主义”倾向:国民性表述的主脉
    二、文化虚无主义流弊:西方化、东方化与现代化碰撞
    三、政治与学术使命的交锋:政治理性的文化乌托邦构想
第五章 中国近代国民性问题研究的深层价值
    一、社会意义的凝思——追寻主体个性与共性的历史统一
        (一) 在历史发展中超越文化生命限域
        (二) 激活社会发展的文化动力
        (三) 从日常行为中审视文化国民的社会意蕴
    二、文化的民族性表达——国民文化特质讨论的接续
        (一) 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恒久碰撞
        (二)在比较中定位多层次文化契点
        (三)探索中国民族文化发展模式
    三、政治发展中的国民性重塑——历史使命与政治责任的现实切换
        (一)政治发展与国民性改造
        (二)国民性格塑造的制度化与伦理化途径
        (三)政治责任的归宿:重塑优良的中国国民性格
结 语:民族国家现代化面临的永恒课业
参考文献
致 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详细摘要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反本质主义[J]. 和磊.  国外理论动态. 2006(11)
[2]被迫接受、抵制与消解——关于国民性的多重实践[J]. 孙强.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03)
[3]文化模式多样化及反欧洲中心论——对《文化模式》一书的文化解读[J]. 颜善文.  学术论坛. 2006(05)
[4]后殖民理论在中国的变形[J]. 闫芳芳.  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 2006(02)
[5]跨语际旅行:“文化霸权”的话语实践[J]. 代迅.  学习与探索. 2005(05)
[6]刘禾“国民性神话”论的指谓错置[J]. 王学钧.  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01)
[7]麦孟华思想简论[J]. 张锡勤.  求是学刊. 2004(01)
[8]“被别人表述”:国民性批判的西方话语谱系[J]. 周宁.  文艺理论与批评. 2003(05)
[9]论郭嵩焘的“人心风俗”思想[J]. 袁洪亮.  云梦学刊. 2003(03)
[10]中国当代美学研究的出路[J]. 杨维富.  中国文化研究. 2003(01)



本文编号:326278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jxds/326278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ed8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