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河政研究(公元1840年—1911年)
发布时间:2021-07-03 21:10
黄河既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又是一条多灾多难的大河,自古以来黄河水灾就不绝于书。因此,河政一直被历代王朝视为大政,河政设置到晚清时期渐趋完备。面对水灾频发的现状,晚清政府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在一定程度上和短时期内对河灾的发生和危害起了抑制作用。但是,由于晚清治河政策不力,缺乏长远规划和全盘治理的意识,导致河政行政效率低下,影响了救灾成效。河政在晚清时期逐渐衰落,河患灾害频繁,这一时期水灾的频率之高、范围之广、危害之大都达到了一个高峰。晚清时期,接踵而至的社会动乱已经使普通民众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而频发的水患更是雪上加霜。这一时期河政弊坏,一方面是由自然环境等客观因素所致,而更重要的则是由政治制度不合理、吏治腐败以及国力衰微等社会因素所导致的。河政的败坏反过来又对当时的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等各方面产生了很大影响。河政的兴衰与国家的治乱有着密切的联系:国昌则河顺,国衰则河败;反之亦然。
【文章来源】:安徽师范大学安徽省
【文章页数】:5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前言
一、晚清河政概述
(一) 河政沿革
1. 河政机构的设置与消亡
2. 河员职掌
(二) 晚清治河思想及方策
1. 清政府的治河政策
2. 历时30 余年的河政之争
3. 时人的治河言论及思想
4. 民间的治河对策
(三) 晚清河政评价
二、晚清河灾概况
(一) 晚清河灾基本情况
(二) 晚清河灾的特点
1. 成灾频率高
2. 成灾范围广
3. 成灾危害大
三、晚清河政弊坏的原因
(一) 自然因素
1. 地理原因
2. 气候原因
(二) 社会因素
1. 政治制度的弊端
2. 吏治腐败
3. 国力衰微
4. 清廷对河工重视程度降低
5. 治河思想和方法陈旧
四、河政弊坏的影响
(一) 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二) 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1. 加重了政府财政负担
2. 激化了社会矛盾
3. 阻碍黄河下游生产力的发展
4. 对社会生活方面的影响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附:读研期间科研论文及获奖情况一览表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光绪年间黄河郑工略论[J]. 芮锐.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5(05)
[2]清朝后期湖南水灾研究[J]. 杨鹏程. 湖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03)
[3]清季湖南治水抗旱的举措[J]. 杨鹏程. 云梦学刊. 2004(03)
[4]论周馥的治水思想[J]. 汪志国. 中国农史. 2004(02)
[5]近代山东黄河泛区的临灾措施及评价[J]. 董龙凯. 史学月刊. 2004(03)
[6]晚清郑工借款考论[J]. 张徐乐. 史学月刊. 2003(12)
[7]近代以来黄河下游水灾频发的生态原因[J]. 鲁克亮. 哈尔滨学院学报(社会科学). 2003(11)
[8]从清末山东黄河南岸十三州县迁民及返迁看政府与农民关系[J]. 董龙凯. 社会科学战线. 2003(06)
[9]论周馥对山东黄河的治理[J]. 汪志国. 海河水利. 2003(04)
[10]黄河铜瓦厢决口与清政府内部的复道与改道之争[J]. 王林,万金凤.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3(04)
本文编号:3263359
【文章来源】:安徽师范大学安徽省
【文章页数】:5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前言
一、晚清河政概述
(一) 河政沿革
1. 河政机构的设置与消亡
2. 河员职掌
(二) 晚清治河思想及方策
1. 清政府的治河政策
2. 历时30 余年的河政之争
3. 时人的治河言论及思想
4. 民间的治河对策
(三) 晚清河政评价
二、晚清河灾概况
(一) 晚清河灾基本情况
(二) 晚清河灾的特点
1. 成灾频率高
2. 成灾范围广
3. 成灾危害大
三、晚清河政弊坏的原因
(一) 自然因素
1. 地理原因
2. 气候原因
(二) 社会因素
1. 政治制度的弊端
2. 吏治腐败
3. 国力衰微
4. 清廷对河工重视程度降低
5. 治河思想和方法陈旧
四、河政弊坏的影响
(一) 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二) 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1. 加重了政府财政负担
2. 激化了社会矛盾
3. 阻碍黄河下游生产力的发展
4. 对社会生活方面的影响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附:读研期间科研论文及获奖情况一览表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光绪年间黄河郑工略论[J]. 芮锐.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5(05)
[2]清朝后期湖南水灾研究[J]. 杨鹏程. 湖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03)
[3]清季湖南治水抗旱的举措[J]. 杨鹏程. 云梦学刊. 2004(03)
[4]论周馥的治水思想[J]. 汪志国. 中国农史. 2004(02)
[5]近代山东黄河泛区的临灾措施及评价[J]. 董龙凯. 史学月刊. 2004(03)
[6]晚清郑工借款考论[J]. 张徐乐. 史学月刊. 2003(12)
[7]近代以来黄河下游水灾频发的生态原因[J]. 鲁克亮. 哈尔滨学院学报(社会科学). 2003(11)
[8]从清末山东黄河南岸十三州县迁民及返迁看政府与农民关系[J]. 董龙凯. 社会科学战线. 2003(06)
[9]论周馥对山东黄河的治理[J]. 汪志国. 海河水利. 2003(04)
[10]黄河铜瓦厢决口与清政府内部的复道与改道之争[J]. 王林,万金凤.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3(04)
本文编号:326335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jxds/32633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