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两次鸦片战争之间的士大夫爱国思想
发布时间:2021-07-07 23:12
鸦片战争的爆发是侵略者以武力手段野蛮打开中国大门的侵略行为,这次战争的爆发使中国被迫卷入了资本主义的世界体系。战前,中国的思想界虽然有着意图改良社会的经世思想的萌发,但基本还处于封建社会内部的自我修护,没有涉及到新思想的发展。战争的冲击使思想界有了迅疾的发展,林则徐、魏源、姚莹、包世臣等人不仅对西方的长技有了认识,同时在制夷的策略上也有了新的思考。战后新思想的萌发,表现为一些列介绍西方的著作的出现,内容涵盖了对西方技艺、器械、地理、历史、风俗等介绍,也对西方资本主义政体也有了一定的涉及。制夷思想是战后士大夫阶级最主要的思想。安抚之道、以商制夷、以民制夷、以夷制夷,师夷长技以制夷是他们的对敌思路。抚夷之道侧重于妥协以换取暂时安宁;以商制夷则建立在最初对西方贸易目的的误区上;以民制夷的思想里有既包括传统的军事布防思想,用民政策也类似于以往历史上的招安之策,用民的同时还有着对民众天然的防备之心;以夷制夷因列强联合侵华而破产;师夷制夷思想则是仅仅从技艺入手,并没有足够的得到重视。种种迹象表明的是当时士大夫们的新思想仍旧没有超越当时的封建社会,属于旧式的思想。因此,中国人民要想摆脱侵略还要经过长...
【文章来源】:吉林大学吉林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4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内容提要
前言
第1章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士大夫爱国思想初步表现
1.1 鸦片战争前思想界的新风
1.2 鸦片战争爆发后士大夫对时局的态度
第2章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新世界观的形成
2.1 对外界的无知
2.2 世界观念的开始
第3章 两次鸦片战争之间制夷思想的发展
3.1 畏战抚夷之道
3.2 以商制夷
3.3 积极布防、以民制夷
3.4 以夷制夷
3.5 师夷制夷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包世臣与鸦片战争[J]. 刘佰合,张永. 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04)
[2]论鸦片战争前后国人对外部世界的认知[J]. 王艳娟.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08(01)
[3]梁廷枏反侵略海防思想探析[J]. 王金锋.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04)
[4]论道光朝末年清政府“以民制夷”政策的兴起[J]. 周泉胜,李学如.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05(03)
[5]师夷制夷的思想主张及其历史局限性[J]. 杨勇刚. 东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01)
[6]试论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总体构想[J]. 孙功达,王劲. 兰州教育学院学报. 2000(01)
[7]鸦片战争时期反侵略的爱国思想和“防民”的政治主张[J]. 郑剑顺. 世纪桥. 1999(04)
[8]鸦片战争时期中国军民爱国主义精神的主要表现及其特点[J]. 李敏. 绵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1996(02)
[9]鸦片战争前后清政府制夷思路探论[J]. 王开玺. 近代史研究. 1995(06)
[10]姚莹的海防思想与海国研究[J]. 戚其章. 安徽史学. 1994(01)
本文编号:3270544
【文章来源】:吉林大学吉林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4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内容提要
前言
第1章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士大夫爱国思想初步表现
1.1 鸦片战争前思想界的新风
1.2 鸦片战争爆发后士大夫对时局的态度
第2章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新世界观的形成
2.1 对外界的无知
2.2 世界观念的开始
第3章 两次鸦片战争之间制夷思想的发展
3.1 畏战抚夷之道
3.2 以商制夷
3.3 积极布防、以民制夷
3.4 以夷制夷
3.5 师夷制夷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包世臣与鸦片战争[J]. 刘佰合,张永. 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04)
[2]论鸦片战争前后国人对外部世界的认知[J]. 王艳娟.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08(01)
[3]梁廷枏反侵略海防思想探析[J]. 王金锋.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04)
[4]论道光朝末年清政府“以民制夷”政策的兴起[J]. 周泉胜,李学如.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05(03)
[5]师夷制夷的思想主张及其历史局限性[J]. 杨勇刚. 东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01)
[6]试论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总体构想[J]. 孙功达,王劲. 兰州教育学院学报. 2000(01)
[7]鸦片战争时期反侵略的爱国思想和“防民”的政治主张[J]. 郑剑顺. 世纪桥. 1999(04)
[8]鸦片战争时期中国军民爱国主义精神的主要表现及其特点[J]. 李敏. 绵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1996(02)
[9]鸦片战争前后清政府制夷思路探论[J]. 王开玺. 近代史研究. 1995(06)
[10]姚莹的海防思想与海国研究[J]. 戚其章. 安徽史学. 1994(01)
本文编号:327054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jxds/32705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