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提学使司制度建构及实施困境探析

发布时间:2021-07-27 17:12
  清末废科举后,学政存续问题引发危机。对此,清廷采取调整学政职能这一低成本办法加以应对,但这引发无法调适的"双轨制"冲突。面对危机,利益相关者出谋划策,试图在古今制度、域外经验中寻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方案。学部成立后,主导舆论走向,力主裁撤学政。在新制建构问题上,学部态度由激进强硬转向成熟谨慎,逐渐意识到改制必须直面古今制度,还须协调各方利益。光绪三十二年(1906),学部废止"双轨制",制定并颁布提学使司制度。然而在实施中,由于种种原因,各方在地方教育管理体制、提学使人选与资历、地方教育权限、机构运行机制等方面存在诸多冲突,致使提学使司制度走样。 

【文章来源】:历史档案. 2019,(03)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7 页

【文章目录】:
一学政存续引发的危机
二多元改制方案的酝酿
三“双轨制”的废止与提学使司制度的建构
四提学使司制度实施的困境
    (一)地方教育管理体制:中央集权还是地方分权
    (二)提学使人选:学部定夺还是地方督抚定夺
    (三)提学使资历:任职于翰林院为主还是通晓教育为主
    (四)地方教育权限:提学使司所有还是督抚及其他机构所有
    (五)提学使司运行机制:理想与现实的错位



本文编号:330620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jxds/330620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63e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