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时期“科学救国”思潮研究
发布时间:2021-07-31 14:05
所谓五四时期“科学救国”思潮,是指五四时期以任鸿隽、杜亚泉、胡明复、翟秉志、黄炎培等为代表的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试图通过传播科学知识、发展科学技术、培养科技人才、倡导科学方法、弘扬科学精神等途径,以达到救国目的的、爱国的、改良主义政治思潮。本文就五四时期“科学救国”思潮进行了如下方面的研究:第一,概述了五四时期“科学救国”思潮的基本主张。根据五四时期“科学救国论”者的不同论点,概述五四时期“科学救国”思潮的基本主张有:科学知识救国论、科学技术救国论、科学教育救国论、科学方法救国论和科学精神救国论等。第二,剖析了五四时期“科学救国”思潮的形成原因。认为五四时期动荡不安的政局是思潮形成的社会背景,民族资产阶级的成长壮大是思潮形成的阶级基础,先前科学救国思想的影响是思潮形成的历史原因,西方进化论在中国的流行是思潮形成的理论渊源,近代西方科技强国的情势是思潮形成的外在条件。第三,理析了五四时期“科学救国”思潮的基本特征。认为五四时期“科学救国”思潮具有进步性、启蒙性、改良性和社会性的基本特征。第四,评述了五四时期“科学救国”思潮的历史地位。认为五四时期“科学救国”思潮推进了救亡图存运...
【文章来源】:湖南科技大学湖南省
【文章页数】:6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缘由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1.3 选题意义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
第二章 五四时期“科学救国”思潮的基本主张
2.1 科学知识救国论
2.2 科学技术救国论
2.3 科学教育救国论
2.4 科学方法救国论
2.5 科学精神救国论
第三章 五四时期“科学救国”思潮的主要成因
3.1 五四时期动荡不安的政局是思潮形成的社会背景
3.2 民族资产阶级的成长壮大是思潮形成的阶级基础
3.3 先前科学救国思想的影响是思潮形成的历史成因
3.4 西方进化论在中国的流行是思潮形成的理论渊源
3.5 近代西方科技强国的情势是思潮形成的外在条件
第四章 五四时期“科学救国”思潮的基本特征
4.1 进步性
4.2 启蒙性
4.3 改良性
4.4 社会性
第五章 五四时期“科学救国”思潮的历史评价
5.1 推进了救亡图存运动的发展
5.2 牵动了科学教育事业的进步
5.3 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5.4 促进马列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5.5 催生了对现代性问题的审视
5.6 走向了最终失败的无言结局
第六章 五四时期“科学救国”思潮的现实启示
6.1 必须重视科学技术在强国兴邦中的作用
6.2 必须重视科学精神在科学发展中的价值
6.3 必须重视科学教育在科学发展中的地位
6.4 必须营造促进科学技术发展的良好氛围
6.5 必须始终坚持党对科技发展的政治领导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论文获奖情况
附录C 攻读学位期间课题著作研究情况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科学是推动科学发展的根本动力——兼析五四时期“科学救国”思潮[J]. 谢美航. 湖南行政学院学报. 2009(03)
[2]五四时期“科学救国”思潮的现代性问题研究[J]. 谢美航,廖和平. 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02)
[3]任鸿隽科学救国思想初探[J]. 侯春燕.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06)
[4]“科学救国”思潮考略[J]. 王蔚. 船山学刊. 2006(03)
[5]学术不端:从自然科学想到社会科学[J]. 龚育之. 科学与无神论. 2006(03)
[6]论五四时期的科学教育思潮[J]. 邱若宏. 大学教育科学. 2005(04)
[7]论教育现代化与科学精神的彰显[J]. 李玉恒.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03)
[8]论科学救国思想的发轫及意义[J]. 王德春. 湖北社会科学. 2005(05)
[9]试论任鸿隽的科学观——评《科学救国之梦——任鸿隽文存》[J]. 杜扬. 中国科技史杂志. 2005(01)
[10]“科学救国论”的特征及现代价值——以20世纪30年代科学化运动为例[J]. 贾晓慧. 科学技术与辩证法. 2005(01)
本文编号:3313603
【文章来源】:湖南科技大学湖南省
【文章页数】:6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缘由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1.3 选题意义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
第二章 五四时期“科学救国”思潮的基本主张
2.1 科学知识救国论
2.2 科学技术救国论
2.3 科学教育救国论
2.4 科学方法救国论
2.5 科学精神救国论
第三章 五四时期“科学救国”思潮的主要成因
3.1 五四时期动荡不安的政局是思潮形成的社会背景
3.2 民族资产阶级的成长壮大是思潮形成的阶级基础
3.3 先前科学救国思想的影响是思潮形成的历史成因
3.4 西方进化论在中国的流行是思潮形成的理论渊源
3.5 近代西方科技强国的情势是思潮形成的外在条件
第四章 五四时期“科学救国”思潮的基本特征
4.1 进步性
4.2 启蒙性
4.3 改良性
4.4 社会性
第五章 五四时期“科学救国”思潮的历史评价
5.1 推进了救亡图存运动的发展
5.2 牵动了科学教育事业的进步
5.3 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5.4 促进马列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5.5 催生了对现代性问题的审视
5.6 走向了最终失败的无言结局
第六章 五四时期“科学救国”思潮的现实启示
6.1 必须重视科学技术在强国兴邦中的作用
6.2 必须重视科学精神在科学发展中的价值
6.3 必须重视科学教育在科学发展中的地位
6.4 必须营造促进科学技术发展的良好氛围
6.5 必须始终坚持党对科技发展的政治领导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论文获奖情况
附录C 攻读学位期间课题著作研究情况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科学是推动科学发展的根本动力——兼析五四时期“科学救国”思潮[J]. 谢美航. 湖南行政学院学报. 2009(03)
[2]五四时期“科学救国”思潮的现代性问题研究[J]. 谢美航,廖和平. 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02)
[3]任鸿隽科学救国思想初探[J]. 侯春燕.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06)
[4]“科学救国”思潮考略[J]. 王蔚. 船山学刊. 2006(03)
[5]学术不端:从自然科学想到社会科学[J]. 龚育之. 科学与无神论. 2006(03)
[6]论五四时期的科学教育思潮[J]. 邱若宏. 大学教育科学. 2005(04)
[7]论教育现代化与科学精神的彰显[J]. 李玉恒.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03)
[8]论科学救国思想的发轫及意义[J]. 王德春. 湖北社会科学. 2005(05)
[9]试论任鸿隽的科学观——评《科学救国之梦——任鸿隽文存》[J]. 杜扬. 中国科技史杂志. 2005(01)
[10]“科学救国论”的特征及现代价值——以20世纪30年代科学化运动为例[J]. 贾晓慧. 科学技术与辩证法. 2005(01)
本文编号:331360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jxds/33136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