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美学生季报》研究

发布时间:2017-04-27 23:08

  本文关键词:《留美学生季报》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 1909年,由于美国退还部分庚子赔款并指定用于教育事业,我国兴起了留学美国的高潮。继而分布美国各地的留学生们成立了学校、地区乃至全美学生会,出版刊物,撰文评论中国问题和世界局势,介绍西方思想文化和新兴科技,产生了重大影响。其中,影响最大的是留美学生会主办的《留美学生季报》(下称《季报》)。当时,这份刊物是了解留美学界对国内外问题的看法及西方学术文化的重要窗口。 本文试图通过对《季报》的梳理和研究,探讨其对中国近现代社会的重大影响。全文共分三章。第一章介绍《季报》概况,包括沿革、栏目设置、编辑出版等内容。该报初名《美国留学报告》,后改称《留美学生年报》,1914年改为《留美学生季报》。它的特别之处是每年主编都不同,风格也随之有所变化。由于经费等原因,它曾一度停刊,在潘光旦等人的多方努力下才得以复刊。为了它的出版,各年度主编及相关人员耗费了极大的心血。 第二章探析《季报》与新文化运动的关系。1915年,易鼎新在《季报》上发表《文言改良浅说》一文,要求改良文字,改变文字与语言分离的现状。他认为,要达到这一目的,要进行文字革命,使文字成为人民的文字。易鼎新此文的主旨与胡适《文学改良刍议》相近,但比后者的发表早了近两年,是国内外提倡新文化最早的文章,,为即将到来的新文化运动起了导夫先路的作用。此外,《季报》刊登过张耀翔、孟宪承、陈达等人支持新文化运动的很多文章;还以专栏形式刊发了吴宓与邱昌渭等人关于新文化运动的论战文章。本文通过这些个案分析,说明留美学界对新文化运动的启示作用。 第三章论述《季报》其他内容,主要选取教育、中外关系等。美国教育发达,一些分支学科在当时居于世界领先地位,因此,中国留学生主修教育者人数尤多,而《季报》关于教育方面的内容也最为翔实。美国教育学科中的新兴分支如职业教育、教育心理学、儿童教育、道德教育等最新成果通过《季报》传到中国,直接影响了中国大学教育学科的创立和发展。《季报》上关于限制人口增长、保护环境、资源循环利用等问题的讨论,意义重大,极具远见。另外,由于《季报》创办时正逢一战爆发,世界格局和中日关系、中美关系成为留美学生关注的焦点,他们提出的很多观点对中国的未来走向极富参考价值。 当时,美国的中文报刊较少,《季报》的出版为留学生发表见解、相互交流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许多撰稿者目光敏锐、观点犀利,并熟知专业知识,其中不少人后来成为中国学术界各领域的领军人物,这与当时他们积极参与各种问题的探讨可能不无关系。
【关键词】:《留美学生季报》 新文化运动 教育学 中外关系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G239.29;K261
【目录】:
  • 摘要6-7
  • Abstract7-10
  • 绪论10-11
  • 第一章 《留美学生季报》的创办11-18
  • 第一节 从《留美学生年报》到《留美学生季报》11-15
  • 一、《季报》的创办11-14
  • 二、《季报》的版面设置及变化14-15
  • 第二节 留美中国学生会与《留美学生季报》15-18
  • 第二章 《留美学生季报》与新文化运动18-26
  • 第一节 新文化的发韧18-22
  • 一、宣传科学与民主18-19
  • 二、提倡新文化19-22
  • 第二节 《留美学生季报》关于新文化运动的论战—以吴宓与邱昌渭为例22-26
  • 第三章 《季报》的其他内容26-42
  • 第一节 教育26-35
  • 一、美国教育评述26-29
  • 二、教育学29-31
  • 三、中国教育问题研究31-35
  • 第二节 一战及中外关系研究35-40
  • 一、美国与一战35-37
  • 二、中外关系37-40
  • 第三节 中国社会问题40-42
  • 结语42-43
  • 参考文献43-44

【引证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元青;马良玉;;20世纪上半期留美学生与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4期

2 陈啸;姚远;;《留美学生季报》及其初期科学救国思想再探[J];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4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杨珊;任鸿隽科学思想再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2 王伟杰;中国留美学生月报[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3 陈啸;《留美学生季报》及其科教思想的传播[D];西北大学;2013年


  本文关键词:《留美学生季报》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3161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jxds/33161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dda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