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工赈研究(1912-1937)
发布时间:2021-08-03 20:51
工赈,即以工代赈,是指被赈济对象通过出工投劳以获取救助的形式。作为一种赈灾手段,与施粥、赈谷等常见救灾方式相比,工赈救灾则具有间接性、有偿性等特点。于赈灾而言,工赈是为一种标本兼治之策。在我国,工赈救灾由来已久,早在先秦时期就已出现;后世王朝多有效仿,这也为后人积累下了宝贵的工赈思想财富。我国虽是多灾国度,但在古代社会,工赈救灾并没有得到应有之重视,仅仅是作为传统救灾方式的辅助手段而已。近代以降,中西交流加强,西方工赈思想传入,丰富了中国传统工赈内涵。传教士、外国救灾团体的工赈实践及中外救灾的合作,更增进了国人对工赈救灾的认识。工赈也以其良好的救灾实效,在民国这样一个灾荒多发的时段,逐渐受到重视,被视为“最合科学原则及最适于实用之救灾办法”。工赈在民国的盛行,除现实救灾地迫切需要外,还与近代以来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新兴社会力量的成长不无关系,二者的发展壮大对用款巨靡的工赈是为利好因素。民国前期,政府与民间、中央及地方举工施赈多次,但凡大的灾荒救济,都见有工赈举措。工赈救灾这一方式也在实践中经历着近代转型。1917年京直水灾救济,北京政府成立京畿一带水灾河工善后事宜处,在该组织的主导部署...
【文章来源】:山东师范大学山东省
【文章页数】:20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 选题由来
(一) 选题来源
(二) 选题简介
二、 选题论证
(一) 理论意义
(二) 学术价值
(三) 现实意义
三、 学术史综述
(一) 资料的发掘与整理
(二) 相关学术著作
(三) 相关论文
四、 学术要点
(一) 选题切入点
(二) 新学理视点
(三) 学术考量重点
(四) 学术辨析焦点
(五) 学术探讨难点
(六) 学术创新点
五、 相关界定
(一) 时间
(二) 空间
(三) 内容
(四) 概念
第一章 工赈救灾缘起与背景
第一节 工赈救灾理念
一、 工赈内涵
(一) 释义
(二) 内涵
(三) 特点
1、独特的双重性
2、广泛的公众性
3、明确的适用性
(四) “工”与“赈”的关系
二、 工赈作用
三、 工赈地位
第二节 工赈救灾缘起
一、 中国古代的工赈思想及实践
(一) 工赈的起源
1、“赈”字的出现及演变
2、“工赈”实例的最早记载
3、“以工代赈”一词的早期出现
(二) 工赈的发展
(三) 认知与评价
二、 西方新型救灾思想的传入与影响
(一) 途径
1、来华传教士
(1)救灾活动
(2)救灾理念
2、外来救灾团体
(二) 影响
1、救灾理念的变化
2、救灾体制的变化
第三节 工赈救灾背景
一、 民国灾情概述
(一) 民国灾情特点
(二) 灾荒多发原因
二、 救灾现实需要
第二章 工赈救灾组织
第一节 官方工赈救灾组织─以 1931 年江淮水灾工赈救灾组织为例
第二节 善施工赈的民间救灾团体
一、 北方工赈协会
(一) 成立背景及其经过
(二) 主要工赈救济活动
二、 中国华洋义赈救灾总会
(一) 工赈组织运作
(二) 主要工赈活动
第三章 工赈经费筹集
第一节 经费筹措的经济社会环境
一、 经费筹措有利因素
(一) 近代以来经济的发展
(二) 新兴社会力量的成长
二、 经费筹措制约因素
(一) 经济发展的不成熟
(二) 社会发展的不成熟
第二节 工赈经费筹措
一、 筹款动员
二、 筹款举措
(一) 筹款途径分析
(二) 具体筹款措施
1、官方(政府)筹集工赈款项主要措施
(1)发行公债
(2)银行借款
(3)加征捐税
(4)发行奖券
(5)赈债划拨
(6)举借外债
(7)捐薪助赈
(8)加薪充赈
2、民间(赈团)筹集工赈款项主要措施
(1)政府补助
(2)社会募捐
(3)国际援助
(三) 款项构成分析
第四章 工赈原则流程与内容类别
第一节 工赈救灾的出发点与施赈原则
一、 工赈救灾的出发点
二、 工赈救灾基本原则
第二节 工赈流程与实施办法
一、 工赈一般流程
(一) 工赈(救灾)筹备阶段
(二) 工赈(工程)实施阶段
(三) 工赈(项目)验收阶段
二、 项目实施办法
第三节 工赈基本内容与项目类别
一、 工赈基本内容
(一) 修筑道路
(二) 整治河道
(三) 修挖水渠
(四) 掘井抗旱
(五) 修建海塘
(六) 修葺房屋
(七) 修造桥梁
(八) 推广农事
(九) 植树造林
(十) 实业工赈
1、招募灾民做工
2、设立灾民工厂
3、创办实业学校
二、 工赈项目分析
(一) 民国工赈划分
(二) 项目内容分析
(三) 项目类别分析
1、水利工赈
2、交通工赈
3、实业工赈
4、涉农工赈
(四) 项目地域分析
第五章 工赈工人的招募与管理
第一节 招募对象
一、 技术工人
二、 普通工人
三、 监工人员
第二节 招募流程
一、 灾民调查与招工通告
二、 用工原则与选送条件
三、 灾工招募及编制办法
四、 灾工运送及安家费用
第三节 工人管理
一、 教育管理
二、 工作管理
三、 生活管理
四、 卫生管理
第四节 工人工资
一、 支付媒介
二、 领赈办法
第六章 工赈救灾与民国社会
第一节 工赈风潮
一、 工赈热潮
(一) 从政府到民间的行动
(二) 从报端到名人的谈论
(三) 从救灾到救国的用途
二、 工赈风波
第二节 知名人士与以工代赈
一、 孙中山与民国以工代赈
(一) 孙中山工赈救灾思想的缘起
(二) 孙中山工赈救灾思想的内容
1、发展实业
2、重视交通
3、植树造林
4、整治河道
5、开垦荒地
(三) 孙中山工赈救灾思想的实践
二、 熊希龄与民国以工代赈
(一) 熊希龄灾荒救治理念缘起
(二) 熊希龄工赈实践活动
1、熊希龄与 1917 年京直水灾工赈
2、熊希龄与 1920 年五省旱灾工赈
3、熊希龄与家乡湖南工赈
(三) 熊希龄工赈救灾评述
第七章 民国工赈之成绩与意义
第一节 民国工赈之成绩
一、 救治了大量灾民
二、 兴建了一批工程
第二节 民国工赈之意义
一、 政治意义
(一) 安置失业,有利于社会稳定
(二) 以工代赈,完善了救灾机制
二、 经济意义
(一) 救助灾工,存留了生产劳力
(二) 发资裕民,改善了民众生活
(三) 兴工施赈,刺激并利于发展
三、 社会意义
(一) 自食其力,培育了良好民风
(二) 接续急赈,巩固了救灾成效
(三) 公共工程,美化保护了环境
第八章 民国工赈之问题与启示
第一节 工赈自身局限问题与启示
一、 项目选择上
二、 地域落脚上
三、 时间把握上
(一) 要注意急工赈灾之顺序
(二) 要注意夏秋农忙之时节
(三) 要注意汛季来临之时节
(四) 要注意青黄不接之时节
(五) 要注意隆冬降临之时节
四、 救助对象上
五、 灾工工价上
第二节 民国工赈存在问题及启示
一、 现实困难问题及启示
(一) 赈款筹集上
(二) 工赈管理上
(三) 人员招募上
(四) 土地征用上
(五) 施工环境上
二、 历史流弊问题及启示
(一) 工赈用人上
(二) 工赈款项上
(三) 工人工资上
(四) 工程质量上
结语
附录
民国工赈救灾主要项目一览表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乾隆朝“以工代赈”制度研究[J]. 周琼.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04)
[2]民国黄河水灾救济奖券述探[J]. 冯百鸣. 史学月刊. 2010(10)
[3]孙中山土地利用思想探讨[J]. 罗衍军. 安徽农业科学. 2010(08)
[4]南京国民政府十年期以工代赈与安置失业[J]. 谭玉秀. 兰台世界. 2009(09)
[5]1931年江淮水灾工赈机制研究——以江苏省为中心[J]. 孔祥成. 民国档案. 2008(03)
[6]浅析清代中期工赈工程项目的几个问题[J]. 牛淑贞. 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04)
[7]民国时期农村社会与工赈救济——以1920年为例[J]. 葛凤. 科技信息(科学教研). 2007(14)
[8]震后救灾良策——以工代赈[J]. 高继宗. 中国减灾. 2006(03)
[9]试论孙中山的救荒思想[J]. 孙语圣. 广东社会科学. 2006(01)
[10]宋朝以工代赈述论[J]. 杨世利. 中州学刊. 2005(03)
博士论文
[1]民国时期社会救灾研究[D]. 武艳敏.复旦大学 2006
硕士论文
[1]1917年京直水灾救济研究[D]. 刘力川.河北大学 2010
[2]民国浙江灾荒救济研究(1912-1937年)[D]. 贾彦敏.浙江大学 2008
本文编号:3320316
【文章来源】:山东师范大学山东省
【文章页数】:20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 选题由来
(一) 选题来源
(二) 选题简介
二、 选题论证
(一) 理论意义
(二) 学术价值
(三) 现实意义
三、 学术史综述
(一) 资料的发掘与整理
(二) 相关学术著作
(三) 相关论文
四、 学术要点
(一) 选题切入点
(二) 新学理视点
(三) 学术考量重点
(四) 学术辨析焦点
(五) 学术探讨难点
(六) 学术创新点
五、 相关界定
(一) 时间
(二) 空间
(三) 内容
(四) 概念
第一章 工赈救灾缘起与背景
第一节 工赈救灾理念
一、 工赈内涵
(一) 释义
(二) 内涵
(三) 特点
1、独特的双重性
2、广泛的公众性
3、明确的适用性
(四) “工”与“赈”的关系
二、 工赈作用
三、 工赈地位
第二节 工赈救灾缘起
一、 中国古代的工赈思想及实践
(一) 工赈的起源
1、“赈”字的出现及演变
2、“工赈”实例的最早记载
3、“以工代赈”一词的早期出现
(二) 工赈的发展
(三) 认知与评价
二、 西方新型救灾思想的传入与影响
(一) 途径
1、来华传教士
(1)救灾活动
(2)救灾理念
2、外来救灾团体
(二) 影响
1、救灾理念的变化
2、救灾体制的变化
第三节 工赈救灾背景
一、 民国灾情概述
(一) 民国灾情特点
(二) 灾荒多发原因
二、 救灾现实需要
第二章 工赈救灾组织
第一节 官方工赈救灾组织─以 1931 年江淮水灾工赈救灾组织为例
第二节 善施工赈的民间救灾团体
一、 北方工赈协会
(一) 成立背景及其经过
(二) 主要工赈救济活动
二、 中国华洋义赈救灾总会
(一) 工赈组织运作
(二) 主要工赈活动
第三章 工赈经费筹集
第一节 经费筹措的经济社会环境
一、 经费筹措有利因素
(一) 近代以来经济的发展
(二) 新兴社会力量的成长
二、 经费筹措制约因素
(一) 经济发展的不成熟
(二) 社会发展的不成熟
第二节 工赈经费筹措
一、 筹款动员
二、 筹款举措
(一) 筹款途径分析
(二) 具体筹款措施
1、官方(政府)筹集工赈款项主要措施
(1)发行公债
(2)银行借款
(3)加征捐税
(4)发行奖券
(5)赈债划拨
(6)举借外债
(7)捐薪助赈
(8)加薪充赈
2、民间(赈团)筹集工赈款项主要措施
(1)政府补助
(2)社会募捐
(3)国际援助
(三) 款项构成分析
第四章 工赈原则流程与内容类别
第一节 工赈救灾的出发点与施赈原则
一、 工赈救灾的出发点
二、 工赈救灾基本原则
第二节 工赈流程与实施办法
一、 工赈一般流程
(一) 工赈(救灾)筹备阶段
(二) 工赈(工程)实施阶段
(三) 工赈(项目)验收阶段
二、 项目实施办法
第三节 工赈基本内容与项目类别
一、 工赈基本内容
(一) 修筑道路
(二) 整治河道
(三) 修挖水渠
(四) 掘井抗旱
(五) 修建海塘
(六) 修葺房屋
(七) 修造桥梁
(八) 推广农事
(九) 植树造林
(十) 实业工赈
1、招募灾民做工
2、设立灾民工厂
3、创办实业学校
二、 工赈项目分析
(一) 民国工赈划分
(二) 项目内容分析
(三) 项目类别分析
1、水利工赈
2、交通工赈
3、实业工赈
4、涉农工赈
(四) 项目地域分析
第五章 工赈工人的招募与管理
第一节 招募对象
一、 技术工人
二、 普通工人
三、 监工人员
第二节 招募流程
一、 灾民调查与招工通告
二、 用工原则与选送条件
三、 灾工招募及编制办法
四、 灾工运送及安家费用
第三节 工人管理
一、 教育管理
二、 工作管理
三、 生活管理
四、 卫生管理
第四节 工人工资
一、 支付媒介
二、 领赈办法
第六章 工赈救灾与民国社会
第一节 工赈风潮
一、 工赈热潮
(一) 从政府到民间的行动
(二) 从报端到名人的谈论
(三) 从救灾到救国的用途
二、 工赈风波
第二节 知名人士与以工代赈
一、 孙中山与民国以工代赈
(一) 孙中山工赈救灾思想的缘起
(二) 孙中山工赈救灾思想的内容
1、发展实业
2、重视交通
3、植树造林
4、整治河道
5、开垦荒地
(三) 孙中山工赈救灾思想的实践
二、 熊希龄与民国以工代赈
(一) 熊希龄灾荒救治理念缘起
(二) 熊希龄工赈实践活动
1、熊希龄与 1917 年京直水灾工赈
2、熊希龄与 1920 年五省旱灾工赈
3、熊希龄与家乡湖南工赈
(三) 熊希龄工赈救灾评述
第七章 民国工赈之成绩与意义
第一节 民国工赈之成绩
一、 救治了大量灾民
二、 兴建了一批工程
第二节 民国工赈之意义
一、 政治意义
(一) 安置失业,有利于社会稳定
(二) 以工代赈,完善了救灾机制
二、 经济意义
(一) 救助灾工,存留了生产劳力
(二) 发资裕民,改善了民众生活
(三) 兴工施赈,刺激并利于发展
三、 社会意义
(一) 自食其力,培育了良好民风
(二) 接续急赈,巩固了救灾成效
(三) 公共工程,美化保护了环境
第八章 民国工赈之问题与启示
第一节 工赈自身局限问题与启示
一、 项目选择上
二、 地域落脚上
三、 时间把握上
(一) 要注意急工赈灾之顺序
(二) 要注意夏秋农忙之时节
(三) 要注意汛季来临之时节
(四) 要注意青黄不接之时节
(五) 要注意隆冬降临之时节
四、 救助对象上
五、 灾工工价上
第二节 民国工赈存在问题及启示
一、 现实困难问题及启示
(一) 赈款筹集上
(二) 工赈管理上
(三) 人员招募上
(四) 土地征用上
(五) 施工环境上
二、 历史流弊问题及启示
(一) 工赈用人上
(二) 工赈款项上
(三) 工人工资上
(四) 工程质量上
结语
附录
民国工赈救灾主要项目一览表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乾隆朝“以工代赈”制度研究[J]. 周琼.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04)
[2]民国黄河水灾救济奖券述探[J]. 冯百鸣. 史学月刊. 2010(10)
[3]孙中山土地利用思想探讨[J]. 罗衍军. 安徽农业科学. 2010(08)
[4]南京国民政府十年期以工代赈与安置失业[J]. 谭玉秀. 兰台世界. 2009(09)
[5]1931年江淮水灾工赈机制研究——以江苏省为中心[J]. 孔祥成. 民国档案. 2008(03)
[6]浅析清代中期工赈工程项目的几个问题[J]. 牛淑贞. 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04)
[7]民国时期农村社会与工赈救济——以1920年为例[J]. 葛凤. 科技信息(科学教研). 2007(14)
[8]震后救灾良策——以工代赈[J]. 高继宗. 中国减灾. 2006(03)
[9]试论孙中山的救荒思想[J]. 孙语圣. 广东社会科学. 2006(01)
[10]宋朝以工代赈述论[J]. 杨世利. 中州学刊. 2005(03)
博士论文
[1]民国时期社会救灾研究[D]. 武艳敏.复旦大学 2006
硕士论文
[1]1917年京直水灾救济研究[D]. 刘力川.河北大学 2010
[2]民国浙江灾荒救济研究(1912-1937年)[D]. 贾彦敏.浙江大学 2008
本文编号:332031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jxds/33203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