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族“大拉翅”结构工艺及文化意涵研究

发布时间:2021-08-25 00:07
  "大拉翅"是晚清满族上层女子最具特色的发饰之一,成为晚清中华服饰标志性符号。其演变从功用到世俗,从世俗到礼教,体现了满汉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本文通过分析"大拉翅"内部和外部的形制及工艺特征,对其结构的形态、数据进行真实记录,阐释从两把头缠发到大拉翅"折布成器"的技艺及其饰配的文化意涵,呈现晚清"大拉翅"的工艺技术文献,对我国古代服饰技术史研究提供一种新的实证方法和案例。 

【文章来源】:满族研究. 2019,(03)

【文章页数】:4 页

【部分图文】:

满族“大拉翅”结构工艺及文化意涵研究


图1 两把头与架子头形制(4)

假发


据《旧京人物与风情》记载:“慈禧当权时,因两把头序进了假发而对两把头作了彻底改革,最后以面料替代真发,称为大拉翅”(5)。佩戴大拉翅时需将头发绾到头顶心盘髻,再将脑后余发分开,梳成两个尖角燕尾形扁发鬓垂于脑后,呈燕尾型,称燕尾髻。《清宫词》云:“凤鬓盘出两道光,珠光钗影护蝤蛴,城中何止高于尺,叉子平分燕尾底”(6)就是对这种发式的真实描写。戴燕尾是满族的重要习俗,满族女子睡觉时也需佩戴。燕尾是与大拉翅及架子头装饰组配的一种脑后发鬓,其形状如燕子尾巴而得名。燕尾有用真发或假发,架子头中的燕尾多以真发梳就,大拉翅中的燕尾用假发制成发鬓代替真发使用。燕尾的形状、大小、宽窄是显示主人身份和地位的标志,外观呈上窄下宽,长度可到衣领,燕尾越宽越厚实说明身份越高。在佩戴燕尾时压在后脖领上,这种鬓发便无形中限制了脖颈的扭动,而显文雅庄重(7)(见图2)。大拉翅旗头板和旗头座上点缀各种花卉及珠宝首饰,受汉文化的影响其点缀花卉多以吉祥物为主,有真花也有假花。旗头板左右下角悬挂流苏,大拉翅垂穗形式可分为无穗、单侧穗、双侧穗三种,以红色为主,已婚女性佩戴长穗。在大拉翅后顶插入扁方来填充和保持头板顶端横梁的平直。旗头板正中装饰彩色大绢花,称为“头花”或“端花”。由此,旗头、扁方、流苏、头花和燕尾构成了大拉翅的基本要素。在晚清粉饰政治日盛的影响下,大拉翅造型经历了从小到大,从简单到繁复的过程,慈禧太后便成为推手,其奢华渐成贵妇礼制的标签。许地山先生说:“清末的大拉翅,大概在咸丰以前是没有的……形式的程序,是从矮到高,从小到大。一直到民国七八年算是大拉翅的全盛和消灭年代”(1)。这种大拉翅从平旗头板到高旗头板,从平素到奢华的饰配风貌,成为晚清粉饰每况愈下清王朝的生动实证。

金华,标本,牡丹


石青绢花点翠大拉翅是收藏家王金华先生的收藏,标本形制旗头板与旗头座齐平,是清晚期最具代表性的样本。旗头板袼褙的折叠方式是模仿两把头缠头方式发展而来,从标本的外观上看是一个呈扇状中空硬壳的冠,底座是根据使用者发鬓大小做成的头箍。标本内撑是用铁丝做成骨架,表面用制成相适应的青绒袼褙围裹制胎,外部以青绒包覆,收拢后末端以红绳系之折于后部。装饰物分布在旗头板的中央、两侧和旗头座的前端,旗头板头正花和两侧的凤凰、绶带鸟为点翠工艺,压发花是头正两边的绢花牡丹,其下的凤凰纹饰可视为压鬓花。凤凰是百鸟之王,牡丹系百花之王,两王相戏有“百鸟朝贺,万物繁荣”的美好寓意。旗头座和头正花饰有银点翠的牡丹和珊瑚,各有碧玺点缀,“碧玺”与“辟邪”谐音,有平安之意,这些皆缘于汉俗。旗头板右下方饰有绢制牡丹蕾系红垂穗流苏。组配錾刻吉祥花卉金扁方,可谓标本来历至尊富贵(见图3)。(二)石青花点翠大拉翅旗头板、旗头座结构


本文编号:336098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jxds/336098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874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