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二战时期国民政府对苏联的外交
发布时间:2021-09-09 07:51
本文基于西方现实主义的国际冲突理论,对中苏外交关系采取阶段分析的方法,梳理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两国外交的整个过程。本文从一个新的视角即外交体制和外交模式的角度分析,认为国民政府对苏联的外交具有“党国外交”的特征。在二战时期的不同阶段,“党国外交”有着不同的表现。在战争最初的两年里(1937年—1939年),由于战时的需要,“党国外交”具体表现为结盟外交,这也是国民政府战时对苏外交的主题。随着战争进程的进展和国际局势的变化,结盟外交终止。国民政府对苏外交重新表现出以前党国外交中所具有的派系性。国民政府对苏外交最终没有能够维护国家利益,这是和其外交的“党国化”弊端分不开的。
【文章来源】:兰州大学甘肃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6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原创性声明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一、写作意义
二、写作方法
三、研究现状
四、相关理论
第一章 一战后中国外交的变化和中苏建立邦交
第一节 中国:一战后外交打开局面—形势有利
第二节 苏俄一言难断的“友好政策”与北京政府对苏外交成就
第二章 国民政府时期中苏外交变化和“中东路事件”
第一节 国民政府建立初期外交发生变化
第二节 “中东路事件”:党派之争引起的国际事件
第三章 国民政府对苏联的结盟外交和中苏半联盟关系
第一节 中苏复交
第二节 《中苏互不侵犯条约》缔结前后
第三节 中国对苏联参战的幻想
第四章 半联盟的破裂
第一节 幻想破灭—中苏外交的逆转
第二节 中国结盟外交失败的缘由问题
第三节 《日苏中立条约》的签订终结了中苏的半联盟
第四节 中苏关系恶化
第五章 《中苏友好同盟条约》与国民政府对苏外交
第一节 中苏谈判
第二节 《中苏友好同盟条约》的签订是国民政府“党国外交”的结果
第三节 蒋介石政治解决中苏关系和蒋经国访苏
第四节 筹收东北的流产说明“党国外交”失败
第五节 苏联协助和平解决伊宁事件也不是“党国外交”的成就
参考文献
后记
本文编号:3391716
【文章来源】:兰州大学甘肃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6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原创性声明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一、写作意义
二、写作方法
三、研究现状
四、相关理论
第一章 一战后中国外交的变化和中苏建立邦交
第一节 中国:一战后外交打开局面—形势有利
第二节 苏俄一言难断的“友好政策”与北京政府对苏外交成就
第二章 国民政府时期中苏外交变化和“中东路事件”
第一节 国民政府建立初期外交发生变化
第二节 “中东路事件”:党派之争引起的国际事件
第三章 国民政府对苏联的结盟外交和中苏半联盟关系
第一节 中苏复交
第二节 《中苏互不侵犯条约》缔结前后
第三节 中国对苏联参战的幻想
第四章 半联盟的破裂
第一节 幻想破灭—中苏外交的逆转
第二节 中国结盟外交失败的缘由问题
第三节 《日苏中立条约》的签订终结了中苏的半联盟
第四节 中苏关系恶化
第五章 《中苏友好同盟条约》与国民政府对苏外交
第一节 中苏谈判
第二节 《中苏友好同盟条约》的签订是国民政府“党国外交”的结果
第三节 蒋介石政治解决中苏关系和蒋经国访苏
第四节 筹收东北的流产说明“党国外交”失败
第五节 苏联协助和平解决伊宁事件也不是“党国外交”的成就
参考文献
后记
本文编号:339171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jxds/33917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