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历史教科书中的“第二次鸦片战争”
发布时间:2021-09-19 17:14
清末民国时期,中国人对"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认识随着时代的变化不断发生改变,通过近百部历史教科书作文本分析,可从战争爆发原因、关键人物与事件、历史影响等三个层面审视"第二次鸦片战争"。早期教科书以事实描述为主,很少对原因和影响进行讨论;之后汪荣宝《中学中国历史教科书·本朝史》在确立战争叙事框架上意义甚大,此后出版的教科书大抵未能脱其窠臼。1929年以后,作为近代史起点的鸦片战争成为教科书讨论的重点,"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意义则在帝国主义侵略的叙述中隐而不见。教科书中有关叶名琛和"火烧圆明园"的表述,反映了近代知识体系构建的复杂性,两次鸦片战争历史定位的此消彼长也显示出重审这段历史叙事的必要性。
【文章来源】:史学月刊. 2019,(03)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11 页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蒋孟引和他的《第二次鸦片战争》[J]. 宋逸炜. 学海. 2017(04)
[2]“三次革命高潮”解析[J]. 赵庆云. 近代史研究. 2010(06)
本文编号:3402014
【文章来源】:史学月刊. 2019,(03)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11 页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蒋孟引和他的《第二次鸦片战争》[J]. 宋逸炜. 学海. 2017(04)
[2]“三次革命高潮”解析[J]. 赵庆云. 近代史研究. 2010(06)
本文编号:340201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jxds/34020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