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份牌与民国时期女性社会性别变迁
本文关键词:月份牌与民国时期女性社会性别变迁,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二十世纪初月份牌广告的出现,是商业读图审美时代的开始,也极大改变了社会对女性的评价标准。人们开始依据图像媒介内容进行性别塑造与规范的活动。本文主要根据民国时期的月份牌广告,与社会性别变迁相联系。研究民国不同时期内,月份牌广告与女性社会性别的互动关系,探索女性社会性别的变迁过程。 女性是月份牌广告的主要题材,而同时期内女性解放是中国社会的主题。伴随女权运动深入,女性的关注从教育权和政治经济地位的获得,到对个人身体和性别角色的探索定位。通过月份牌广告图像展现女性服饰与神情姿态的个性和张扬,可以看出女性开始脱离家庭束缚,社会活动内容和空间增大,个体欲望突出并且产生自我定位的需求。 随着商业美术图像与社会性别关系逐步深入,广告图像充分展示了二十世纪前四十年里,,女性从孱弱病态转变为,丰腴健康的人体美与独立洒脱的精神力量。月份牌广告对女性社会性别的塑造的模式化,也是此后图像媒介对社会性别的模式化。 月份牌广告对性别制度的影响表现在,男女内外分工原则以及男尊女卑关系的转变两方面。同时月份牌广告也扩散和影响了社会对于女性性别气质的要求,以身体和服饰宣示出女性的特征,以谋求突出个体性的同时与社会文化相符合,这也奠定了社会文化通过图像媒介对人进行社会性别塑造的基础。
【关键词】:民国时期 月份牌 女性 社会性别
【学位授予单位】:安徽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K258;J524;C913.68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0
- 绪论10-21
- (一) 选题的缘起及意义10-12
- (二) 概念的界定12-13
- (三) 研究学术史回顾13-18
- (四) 研究思路、方法与突破点18-21
- 一、 月份牌广告产生背景21-28
- (一) 政治环境21-22
- (二) 经济发展22-23
- (三) “海派”文化的影响23-26
- (四) 广告业的兴起26-28
- 二、 月份牌广告的变迁28-41
- (一) 初始: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28-33
- (二) 发展:二十世纪初至二十年代33-36
- (三) 鼎盛及衰落:三十至四十年代前的鼎盛与衰落36-41
- 三、 周慕桥笔下:被引导走向幕前的女性41-49
- (一) 商品经济与月份牌广告活动的发展41-43
- (二) 商业读图审美与消费的开端43-44
- (三) 男性开启的社会性别变迁之路44-46
- (四) 图像媒介与社会性别变迁联系的开始46-49
- 四、 郑曼陀笔下:女性对”人”的自觉49-66
- (一) 与月份牌并存的多种媒介49-50
- (二) 女性在动荡局势下的活动50-55
- (三) 广告构筑的女性新生活55-58
- (四) ”人”的自觉——女性主动对社会性别规范的挑战58-62
- (五) 月份牌与社会性别变迁的一致性62-66
- 五、 杭稚英笔下:女性对自我的新定位66-80
- (一) 月份牌广告展现的个体消费风潮66-68
- (二) 进一步的女性解放68-72
- (三) 性的觉醒——女性个体欲望的突显和自我定位72-76
- (四) 月份牌开启的社会性别塑模76-78
- (五) 女性社会性别塑造的商品化78-80
- 六、 月份牌广告的评价80-91
- (一) 反映女性社会性别制度变迁81-84
- (二) 影响社会大众对女性性别气质看法84-91
- 结语91-92
- 参考文献92-97
- 后记97-98
- 附:本人在读研期间发表的科研论文及获奖情况9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自;广告的故事和实例——摘自《广告文化面面观》[J];科技文萃;1994年05期
2 肖朗;刘慧玲;;广告文化的审美解读[J];美与时代(上半月);2009年09期
3 厉震林;;性别、社会性别与优伶性别研究[J];新余高专学报;2006年05期
4 刘亚钰;;吉本芭娜娜的《厨房》与社会性差[J];文学界(理论版);2010年08期
5 陈娟,许鑫;论中国现代广告文化的民族性[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5期
6 黎欢;;女性意识的缺席——论电视媒介中的女性形象[J];韶关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7 尹旦萍;;五四新文化运动对夫权的批判[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8 骆文琳;;性别的烦恼——杰基·凯《小号》身份解析[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9 刘颖;;从女性主义批评到性别批评[J];鸡西大学学报;2010年06期
10 查玮;;女性意识的萌芽——论冯小刚影片中的女性形象建构[J];艺术广角;2011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云仙;;霍山扶贫项目社会性别与规划实践[A];社会性别与发展在中国:回顾与展望[C];2002年
2 徐鲜梅;;社会性别问题研究质疑[A];社会性别与发展在中国:回顾与展望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3 高小贤;;总序[A];社会性别与发展在中国:回顾与展望[C];2002年
4 ;社会性别敏感性指标[A];社会性别与发展在中国:回顾与展望[C];2002年
5 赵群;;初探社会性别与农村实用技术推广[A];社会性别与发展在中国:回顾与展望[C];2002年
6 ;提问与讨论[A];社会性别与发展在中国:回顾与展望[C];2002年
7 管毓和;宋涛;;草海项目对社会性别的影响[A];社会性别与发展在中国:回顾与展望[C];2002年
8 王丹;;大众传媒与性别塑造[A];2011年贵州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9 ;提问与讨论[A];社会性别与发展在中国:回顾与展望[C];2002年
10 高小贤;江波;;引言:个案研究[A];社会性别与发展在中国:回顾与展望[C];200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Mrinalini Sinha 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历史系;从全球视野思考社会性别[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2 李慧英;换一种眼光看世界[N];中国妇女报;2003年
3 ;培育社会性别文化 实现真正平等[N];广州日报;2003年
4 实习记者郑巧;探索更为开放的社会性别[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5 本报记者 沈峥嵘;传媒,切莫加剧社会性别歧视[N];新华日报;2001年
6 见习记者 钱蓓;百年风华 继往开来[N];文汇报;2010年
7 佟吉清;反贫困 聚焦社会性别[N];中国妇女报;2004年
8 薄洁萍;社会性别与西方妇女史研究[N];光明日报;2002年
9 本报记者 邹才仁 实习记者 高峰;妇女/社会性别学科发展网络代表大会在南宁召开[N];中国妇女报;2009年
10 中国社科院历史研究所 郭松义;对社会性别史研究的一些认识[N];光明日报;200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翠娥;有形与无形[D];武汉大学;2009年
2 詹焱;社会性别视角下的法律分析[D];吉林大学;2011年
3 王云;社会性别视域中的近代中国女子体育(1843-1937)[D];南京大学;2011年
4 王艳峰;从依附到自觉[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5 杜熙茹;珠江三角洲城市职业女性体育生活方式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6 刘世风;索玛花的叙事[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7 刘茂伟;贫困农村地区社会性别与卫生公平性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8 方为民;农村妇幼保健中社会性别问题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9 宁凡;我说故我在—1990年以来中国女性文学叙述声音研究[D];云南大学;2013年
10 刘传霞;被建构的女性[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蔡伊思锐;月份牌与民国时期女性社会性别变迁[D];安徽师范大学;2013年
2 赵迎;论海明威在《伊甸园》和《永别了,武器》中对社会性别和身份的关注[D];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
3 白玫;社会性别理论初探[D];内蒙古大学;2006年
4 陈雨璇;英敛之时期《大公报》与晚清女子形象的建构[D];安徽大学;2007年
5 邓鹏飞;大卫·波恩男性意识回归的隐喻[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6 郑瑶;当代少数民族妇女角色研究[D];中南民族大学;2008年
7 张宇;法官职业中的社会性别因素分析[D];西南政法大学;2009年
8 陈红芳;社会性别理论视角下的农村妇女土地权益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9 蔡慧玲;中国妇女发展研究的新视角——社会性别分析[D];广西师范大学;2002年
10 康婷;高校女教师职业生涯发展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关键词:月份牌与民国时期女性社会性别变迁,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4369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jxds/3436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