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自然灾害对乡村民生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1-10-29 07:46
本文从自然灾害的社会属性来作考察,以处在灾害中的人类社会为研究对象,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力求创新。主要探讨民国时期自然灾害给乡村民生带来的影响。民国时期,灾害频发,造成了粮食的严重短缺,使灾民生活维艰,只能以代食品充饥,甚至卖妻鬻子,最后导致人相食。由于人们抗灾能力弱,除根据地政府救济得力外,其它赈济不过是杯水车薪;灾害又造成了灾民的大量死亡与流迁,给灾民身心带来了严重的影响,使灾民身体受到伤害,心态发生畸变;灾后生产遭到严重破坏,劳动力锐减,使民生经济陷于崩溃;同时灾害破坏了民生环境,导致了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急剧恶化,使人们失去了起码的生活和居住环境。社会治安恶化、社会矛盾的激化又加剧了社会的动荡。通过以上对民国时期自然灾害与民生关系的考察,透视这一历史时期自然灾害对乡村民生带来的影响。
【文章来源】:吉林大学吉林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9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前言
第一章 民国时期自然灾情概述
第一节 自然灾况
第二节 灾害特点
第二章 民国时期自然灾害与灾民生活
第一节 灾害打击下的灾民生活
第二节 社会救济下的灾民生活
第三章 民国时期自然灾害与灾民流亡
第一节 灾民的大量死亡
第二节 灾民的流迁及去向
第三节 灾害对灾民身心的影响
第四章 民国时期自然灾害与民生经济
第一节 灾区农业生产凋弊
第二节 灾区农村劳动力锐减
第五章 民国时期自然灾害与民生环境
第一节 灾区自然环境恶化
第二节 灾区社会环境恶化
结论
注 释
参考文献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后记
导师及作者简介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灾荒与中国共产党的对策研究[J]. 赵朝峰. 党史研究与教学. 2004(05)
[2]1929年河南灾民移垦东北述论[J]. 苏新留. 史学月刊. 2004(09)
[3]抗战时期难民收容所的设立及其特点[J]. 王春英. 抗日战争研究. 2004(03)
[4]简论邓小平防治灾荒的思想[J]. 赵朝峰. 北京党史. 2004(04)
[5]民国壬戌浙西灾民沉浮写真——方赞修《勘灾杂咏》解说[J]. 邹怡.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2004(02)
[6]民国时期山西农村人口迁徙之分析[J]. 郝正春,岳谦厚.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02)
[7]对1928年陕甘灾荒及救济的考察[J]. 陈晓锋. 兰州大学学报. 2004(02)
[8]难民定义新探[J]. 黄素梅,易卫中. 甘肃行政学院学报. 2004(01)
[9]二十世纪以来荒政史研究综述[J]. 邵永忠. 中国史研究动态. 2004(03)
[10]灾荒、社会变迁与流民——以19、20世纪之交的直隶为中心[J]. 池子华,李红英.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01)
本文编号:3464259
【文章来源】:吉林大学吉林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9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前言
第一章 民国时期自然灾情概述
第一节 自然灾况
第二节 灾害特点
第二章 民国时期自然灾害与灾民生活
第一节 灾害打击下的灾民生活
第二节 社会救济下的灾民生活
第三章 民国时期自然灾害与灾民流亡
第一节 灾民的大量死亡
第二节 灾民的流迁及去向
第三节 灾害对灾民身心的影响
第四章 民国时期自然灾害与民生经济
第一节 灾区农业生产凋弊
第二节 灾区农村劳动力锐减
第五章 民国时期自然灾害与民生环境
第一节 灾区自然环境恶化
第二节 灾区社会环境恶化
结论
注 释
参考文献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后记
导师及作者简介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灾荒与中国共产党的对策研究[J]. 赵朝峰. 党史研究与教学. 2004(05)
[2]1929年河南灾民移垦东北述论[J]. 苏新留. 史学月刊. 2004(09)
[3]抗战时期难民收容所的设立及其特点[J]. 王春英. 抗日战争研究. 2004(03)
[4]简论邓小平防治灾荒的思想[J]. 赵朝峰. 北京党史. 2004(04)
[5]民国壬戌浙西灾民沉浮写真——方赞修《勘灾杂咏》解说[J]. 邹怡.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2004(02)
[6]民国时期山西农村人口迁徙之分析[J]. 郝正春,岳谦厚.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02)
[7]对1928年陕甘灾荒及救济的考察[J]. 陈晓锋. 兰州大学学报. 2004(02)
[8]难民定义新探[J]. 黄素梅,易卫中. 甘肃行政学院学报. 2004(01)
[9]二十世纪以来荒政史研究综述[J]. 邵永忠. 中国史研究动态. 2004(03)
[10]灾荒、社会变迁与流民——以19、20世纪之交的直隶为中心[J]. 池子华,李红英.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01)
本文编号:346425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jxds/34642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