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日变革成败原因的政治学分析

发布时间:2021-10-29 21:24
  本文紧紧围绕“变革”和“权力”这两个核心概念所揭示的要点,运用宏观、中观、微观相结合的方法,对近代中日变法维新的成败原因做出动态分析。全文以变革为主线,以权力为焦点,通过比较内部条件之不同、个人和组织的权力资源掌握程度之不同以及权力获取和运行效用之不同,将有关因素归结为动力与内部相关条件、主体与组织化程度以及集权与强制力三个分析层次。各层次间既相互独立,各自构成一个分析视角,同时,三者之间又具有密切的逻辑关系,形成全方位的分析框架。 

【文章来源】:上海行政学院学报. 2003,(03)

【文章页数】:12 页

【文章目录】:
一、“变革”与“权力”的概念界定
    1.变革与外源性变革。
    2.权力。
二、近代中日外源性变革的动力与内部相关条件
    (一)外部压力
    (二)内部相关条件
        1. 结构助益性。
        2. 结构紧张程度。
        3. 特定信念的增长与扩散。
        4. 加速因素。
三、近代中日外源性变革的主体及其组织化程度
    (一)主体特点
        1. 主体的构成。
        2. 主体意识。
    (二)变革主体的组织化程度
        1. 组织规模。
        2. 组织团结。
        3. 组织的内部控制力。
        4. 组织的经济实力。
四、近代中日外源性变革的强制性要求
    (一)获取权力、建立中央集权政府的必要性
    (二)强制力的特定功能。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论顽固大臣对戊戍变法的阻碍与扼杀作用[J]. 钟家鼎.  贵州文史丛刊. 2000(02)
[2]明治时期日本官僚集团的自我更新[J]. 李文.  日本学刊. 1998(02)
[3]论明治初期日本政治改革[J]. 武寅.  日本学刊. 1994(03)
[4]战前日本现代化进程的“中断”[J]. 徐平.  世界历史. 1993(05)
[5]构筑明治维新论述的新框架——读吕万和著《明治维新与中国》(日文版)[J]. 宋成有.  日本问题. 1990(03)
[6]戊戌与明治时期的中日维新运动之比较[J]. 吴廷嘉.  世界历史. 1987(04)
[7]西学在封建末期的中国与日本[J]. 吕万和,罗澍伟.  历史研究. 1981(03)
[8]康有为的一部未刊印的重要著作——《日本变政考》评介[J]. 王晓秋.  历史研究. 1980(03)



本文编号:346542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jxds/346542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390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