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9年“大生产”运动开展以前庆阳地区的农业生产状况分析

发布时间:2021-11-08 13:06
  庆阳地区位于黄土高原沟壑区,因自然条件较差,灾害频发,且历史上屡遭兵灾,加之民国以来军阀混战、土匪横行及统治者的肆意盘剥等,导致此地农业生产凋敝。1939年以前,庆阳水利设施稀少,农业耕作技术落后,农具种类少、效率低,畜力严重不足,农作物产量极低。整个地区的农业生产处于极端低水平的脆弱供需平衡状态,一旦受外力触动,粮食供需的脆弱平衡将迅速被打破。陕甘宁边区的建立使本地非生产性人口大增,整个边区笼罩在粮食短缺的阴影下。为此,边区政府在领导军民与前方侵略者进行殊死搏斗的同时,还必须尽力发展农业生产,解决境内军民的吃饭问题。开展农业建设成为当时的必由之路。陕甘宁边区农业"大生产"、减租减息等运动的开展,使庆阳地区的农业生产状况逐步改善。

【文章来源】: 陇东学院学报. 2019,30(01)

【文章页数】:6 页

【文章目录】:
一、恶劣的自然环境致使农业生产举步维艰
二、动荡的社会环境对农业生产的破坏
三、落后的农业技术阻碍了生产力的提高
四、小结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民国时期庆阳灾荒初探 [J]. 侯普慧,张学博.  陇东学院学报. 2010(06)



本文编号:348375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jxds/348375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13f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