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的人格、学问与治术 ——关于儒者理想人生与精神结构的个案研究
发布时间:2021-11-11 17:43
对晚清中兴第一名臣曾国藩的研究,自清末以来始终未曾间断过,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国学热”的氛围中,曾国藩一度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人物。以湖南岳麓书社出版的30卷《曾国藩全集》为标志,曾国藩研究进入了一个快车道。到目前为止,曾国藩研究的成果已越来越多,学术性的著作和论述较以前有了很大改观和转向,诸如对曾国藩的军事、政治、洋务、理学、人才观、教育和管理思想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就愈显突出。当然,研究中也存在一些较为薄弱的地方,如较全面而系统地研究和评价曾国藩人格、学问与治术之间关系的论著似未曾看到。为了加强对曾国藩的研究,本文特以“曾国藩的人格、学问与治术――关于儒者理想人生与精神结构的个案研究”为题展开研究。论文以晚清湖湘文化重要代表人物曾国藩为研究对象,另辟新径,以传统儒者对理想人生与儒家最高理想的追求为背景,以曾国藩的人格、学问与治术之间的相互关系为主线,辅以曾国藩的生平活动与精神历程,以便整体了解曾国藩的人格、学问与治术。本文的第一章为绪论,介绍本论文的选题背景及意义、与本论题相关的曾国藩研究综述、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重点和研究方法。本文的第二章是论文主体的开始,主要从纵向上对曾...
【文章来源】:湖南大学湖南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55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综述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研究重点
1.3.3 研究方法
第2章 曾国藩的生平活动与精神历程
2.1 早年志学(1815—1838)
2.1.1 家世之基
2.1.2 早年求学
2.1.3 三考进士
2.2 中年儒吏(1840—1852)
2.2.1 京师交游
2.2.2 进窥理学
2.2.3 仕途之顺
2.2.4 迎合新主
2.3 变身儒将(1853—1864)
2.3.1 创建湘军
2.3.2 初试锋芒
2.3.3 困守江西
2.3.4 自我审视
2.3.5 剿灭“天国”
2.4 晚年之境(1864—1872)
2.4.1 全身之策
2.4.2 失意剿捻
2.4.3 续办洋务
2.4.4 教案尴尬
2.4.5 病逝南京
第3章 曾国藩的人生历程与执着生命
3.1 曾国藩的执着人生
3.1.1 传统儒家的理想人生
3.1.2 立德、立功、立言——曾国藩理想人生的追求
3.2 人生目标之一:人格与立德
3.2.1 人格与立德的关系
3.2.2 曾国藩所立之“德”的内涵
3.2.3 曾国藩立德之道与人格修炼
3.3 人生目标之二:学问与立言
3.3.1 学问与立言的关系
3.3.2 曾国藩的治学之道
3.3.3 曾国藩的立言体现与学问追求
3.4 人生目标之三治术与立功
3.4.1 曾国藩立功的追求
3.4.2 功业与治术的关系
3.4.3 曾国藩治术的构成
第4章 曾国藩的人格与学问的关系
4.1 曾国藩理想人格的内涵
4.1.1 理想人格具有崇高的德性
4.1.2 理想人格具有“周知庶物”的智性
4.1.3 理想人格应具有刚强的血性
4.2 曾国藩人格修炼的知识依据
4.2.1 学问与德性
4.2.2 学问与智性
4.2.3 学问与性情
4.3 人格修炼与治学方法的统一
4.3.1 共同的目标:立志圣贤
4.3.2 共同的文化知识背景:经史百家
4.3.3 共同的精神特质
4.3.4 一致的思想方法
第5章 曾国藩的人格与治术的关系
5.1 儒家的最高理想:圣王合一
5.1.1 内圣外王的涵义
5.1.2 内圣与外王的相互关系
5.1.3 从孔子到曾国藩:儒者对圣王合一的追求
5.2 从宋儒到曾国藩的儒术:心术与治术
5.2.1 儒术及其发展
5.2.2 宋明儒家的儒术:心术与治术
5.2.3 曾国藩的由心术到治术
5.3 以心术为治术的实现条件:经世实践
5.3.1 为政中的心术——恕忍谦廉之道
5.3.2 治军中的心术——仁勤诚信之道
5.3.3 治家中的心术——勤俭孝友之道
5.4 矛盾与互补:孔孟之术与申韩之术
5.4.1 曾国藩治术中的孔孟之术
5.4.2 曾国藩治术中的申韩之术
5.4.3 曾国藩治术的矛盾与互补性
第6章 以学术为治术——曾国藩的礼学与礼治
6.1 曾国藩学问与治术的关联——“礼”
6.1.1 礼:统摄学术与治术
6.1.2 “学治一体”与礼的理念
6.2 曾国藩的学术宗旨:以礼为归
6.2.1 清代中叶的礼学思潮
6.2.2 曾国藩的礼学研治及其特色
6.3 曾国藩的经世之术:以礼为本
6.3.1 曾国藩的礼治情怀
6.3.2 “以礼治军”范式的特色与成就
6.4 曾国藩礼学与礼治的内在关联
6.4.1 礼学的经世情怀及其学术特色
6.4.2 礼治与礼学的关联及其政治特色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曾国藩的修身与治国[J]. 唐浩明. 领导文萃. 2006(08)
[2]论曾国藩的道德人格[J]. 周玉珍.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 2005(06)
[3]曾国藩的道德救世思想[J]. 赵炎才.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03)
[4]近年来曾国藩研究综述[J]. 熊吕茂,肖高华. 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01)
[5]曾国藩廉俭治家[J]. 李绍平. 学习导报. 2003(08)
[6]由曾国藩的人格矛盾看理学的困境[J]. 桑大鹏. 中华文化论坛. 2003(02)
[7]浅析曾国藩的理想人格[J]. 文丽. 兰州教育学院学报. 2002(04)
[8]曾国藩治军思想的基本特征[J]. 赵立新,王新华. 黄河科技大学学报. 2002(01)
[9]理学之术的“实学”精神[J]. 朱汉民.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0(02)
[10]曾国藩人格诠释[J]. 郭红娟. 洛阳师专学报. 2000(01)
博士论文
[1]激扬家声[D]. 周俊武.湖南师范大学 2004
硕士论文
[1]论曾国藩诚信思想[D]. 赵丽.吉林大学 2005
[2]曾国藩家庭伦理思想的现代价值研究[D]. 孙翔.西北师范大学 2005
[3]曾国藩与道咸同年间传统文化的嬗变[D]. 王艳辉.辽宁师范大学 2005
[4]曾国藩文化思想与中国近代化[D]. 肖高华.中南大学 2004
[5]曾国藩与近代湖湘文化[D]. 彭小舟.河北大学 2001
[6]论曾国藩的家庭教育思想[D]. 张亚宁.曲阜师范大学 2001
本文编号:3489252
【文章来源】:湖南大学湖南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55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综述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研究重点
1.3.3 研究方法
第2章 曾国藩的生平活动与精神历程
2.1 早年志学(1815—1838)
2.1.1 家世之基
2.1.2 早年求学
2.1.3 三考进士
2.2 中年儒吏(1840—1852)
2.2.1 京师交游
2.2.2 进窥理学
2.2.3 仕途之顺
2.2.4 迎合新主
2.3 变身儒将(1853—1864)
2.3.1 创建湘军
2.3.2 初试锋芒
2.3.3 困守江西
2.3.4 自我审视
2.3.5 剿灭“天国”
2.4 晚年之境(1864—1872)
2.4.1 全身之策
2.4.2 失意剿捻
2.4.3 续办洋务
2.4.4 教案尴尬
2.4.5 病逝南京
第3章 曾国藩的人生历程与执着生命
3.1 曾国藩的执着人生
3.1.1 传统儒家的理想人生
3.1.2 立德、立功、立言——曾国藩理想人生的追求
3.2 人生目标之一:人格与立德
3.2.1 人格与立德的关系
3.2.2 曾国藩所立之“德”的内涵
3.2.3 曾国藩立德之道与人格修炼
3.3 人生目标之二:学问与立言
3.3.1 学问与立言的关系
3.3.2 曾国藩的治学之道
3.3.3 曾国藩的立言体现与学问追求
3.4 人生目标之三治术与立功
3.4.1 曾国藩立功的追求
3.4.2 功业与治术的关系
3.4.3 曾国藩治术的构成
第4章 曾国藩的人格与学问的关系
4.1 曾国藩理想人格的内涵
4.1.1 理想人格具有崇高的德性
4.1.2 理想人格具有“周知庶物”的智性
4.1.3 理想人格应具有刚强的血性
4.2 曾国藩人格修炼的知识依据
4.2.1 学问与德性
4.2.2 学问与智性
4.2.3 学问与性情
4.3 人格修炼与治学方法的统一
4.3.1 共同的目标:立志圣贤
4.3.2 共同的文化知识背景:经史百家
4.3.3 共同的精神特质
4.3.4 一致的思想方法
第5章 曾国藩的人格与治术的关系
5.1 儒家的最高理想:圣王合一
5.1.1 内圣外王的涵义
5.1.2 内圣与外王的相互关系
5.1.3 从孔子到曾国藩:儒者对圣王合一的追求
5.2 从宋儒到曾国藩的儒术:心术与治术
5.2.1 儒术及其发展
5.2.2 宋明儒家的儒术:心术与治术
5.2.3 曾国藩的由心术到治术
5.3 以心术为治术的实现条件:经世实践
5.3.1 为政中的心术——恕忍谦廉之道
5.3.2 治军中的心术——仁勤诚信之道
5.3.3 治家中的心术——勤俭孝友之道
5.4 矛盾与互补:孔孟之术与申韩之术
5.4.1 曾国藩治术中的孔孟之术
5.4.2 曾国藩治术中的申韩之术
5.4.3 曾国藩治术的矛盾与互补性
第6章 以学术为治术——曾国藩的礼学与礼治
6.1 曾国藩学问与治术的关联——“礼”
6.1.1 礼:统摄学术与治术
6.1.2 “学治一体”与礼的理念
6.2 曾国藩的学术宗旨:以礼为归
6.2.1 清代中叶的礼学思潮
6.2.2 曾国藩的礼学研治及其特色
6.3 曾国藩的经世之术:以礼为本
6.3.1 曾国藩的礼治情怀
6.3.2 “以礼治军”范式的特色与成就
6.4 曾国藩礼学与礼治的内在关联
6.4.1 礼学的经世情怀及其学术特色
6.4.2 礼治与礼学的关联及其政治特色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曾国藩的修身与治国[J]. 唐浩明. 领导文萃. 2006(08)
[2]论曾国藩的道德人格[J]. 周玉珍.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 2005(06)
[3]曾国藩的道德救世思想[J]. 赵炎才.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03)
[4]近年来曾国藩研究综述[J]. 熊吕茂,肖高华. 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01)
[5]曾国藩廉俭治家[J]. 李绍平. 学习导报. 2003(08)
[6]由曾国藩的人格矛盾看理学的困境[J]. 桑大鹏. 中华文化论坛. 2003(02)
[7]浅析曾国藩的理想人格[J]. 文丽. 兰州教育学院学报. 2002(04)
[8]曾国藩治军思想的基本特征[J]. 赵立新,王新华. 黄河科技大学学报. 2002(01)
[9]理学之术的“实学”精神[J]. 朱汉民.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0(02)
[10]曾国藩人格诠释[J]. 郭红娟. 洛阳师专学报. 2000(01)
博士论文
[1]激扬家声[D]. 周俊武.湖南师范大学 2004
硕士论文
[1]论曾国藩诚信思想[D]. 赵丽.吉林大学 2005
[2]曾国藩家庭伦理思想的现代价值研究[D]. 孙翔.西北师范大学 2005
[3]曾国藩与道咸同年间传统文化的嬗变[D]. 王艳辉.辽宁师范大学 2005
[4]曾国藩文化思想与中国近代化[D]. 肖高华.中南大学 2004
[5]曾国藩与近代湖湘文化[D]. 彭小舟.河北大学 2001
[6]论曾国藩的家庭教育思想[D]. 张亚宁.曲阜师范大学 2001
本文编号:348925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jxds/34892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