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民初国民性改造思潮研究

发布时间:2021-11-25 22:36
  本文通过对清末民初国民性改造思潮的历史考察与研究,旨在对这一思潮有一宏观全面的认识与客观的评价,以期对我们当前的素质教育和整个民族国民素质的提高,提供一个可供借鉴的思想资源。全文共分六个部分:导 言:对“国民性”略作释义,对本课题研究的学术史进行回顾,并提出本文的基本思路:第一章 国民性改造思潮的兴起:考察思潮兴起的社会背景与思想渊源。第二章 国民性改造思潮的流变:以时间为序,依次考察了维新人士、立宪人士、革命人士、新文化运动时期激进人士以及守旧人士对中国国民性的认识。最后,就外国人对中国国民性的探讨也作了简要评析。第三章国民性改造思潮的内涵:从进步人士对国民劣根性的揭露与批评、对理想国民的设计、以及提出国民性改造的方法与途径三个方面,对国民性改造思潮的内容进行了剖析。第四章 国民性改造思潮的评价:肯定这一思潮的历史意义,并指出其理论和实践的不足与局限。结语:简要归纳本文要点,指出本文进一步研究所应努力的方向。 

【文章来源】:厦门大学福建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4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导言
第一章 国民性改造思潮的兴起
第二章 国民性改造思潮的流变
    第一节 维新人士的“三民”论
    第二节 立宪人士的“新民说”
    第三节 革命人士的陶铸国魂论
    第四节 新文化运动人士的“新青年”思想
    第五节 守旧人士的复古国民性论
    第六节 外国人看中国国民性
    第七节 小结
第三章 国民性改造思潮的内涵
    第一节 对国民劣根性的揭露和批判
    第二节 国民性改造:理想国民的设计
    第三节 国民性改造的途径与方法
第四章 国民性改造思潮的评价
结语
附录: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论林语堂的“立人”思想[J]. 施萍.  中国文化研究. 2001(02)
[2]论中国近代的自强精神[J]. 张锡勤.  学习与探索. 2001(01)
[3]中国近代国民性改造思潮研究综述[J]. 袁洪亮.  史学月刊. 2000(06)
[4]比较文化视野里的中国人形象──辜鸿铭、林语堂对中西国民性的比较[J]. 俞祖华,赵慧峰.  中州学刊. 2000(05)
[5]中国近代国民性改造思潮简论[J]. 袁洪亮,郭汉民.  中州学刊. 2000(05)
[6]梁启超与国民改造问题研究[J]. 王显成.  湛江师范学院学报. 2000(03)
[7]论辛亥革命前的国民性改造思潮[J]. 彭平一.  求索. 2000(04)
[8]针砭国民 惊醒国魂──五四时期陈独秀对中国社会病症的透视[J]. 侯艳华,潘正祥.  安徽史学. 2000(03)
[9]关于民族精神的“病灶”与其他[J]. 龚书铎,宋小庆.  高校理论战线. 2000(06)
[10]福泽谕吉与梁启超国民思想之比较[J]. 郑浩澜.  江西社会科学. 2000(05)



本文编号:351891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jxds/351891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3b4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