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时期文学社与共进会离合关系研究

发布时间:2021-11-26 22:59
  文学社和共进会是辛亥革命前后湖北两个极其重要的地方革命团体,武昌首义能取得最终胜利,与文学社和共进会在革命的关键时刻选择消弭分歧,携手领导武昌革命运动有着重要的关系。在他们共同领导下,湖北革命党人取得了武昌首义的重大胜利,并建立起辛亥革命风暴中的第一个革命政权——湖北军政府;武昌起义后,文学社和共进会领袖纷纷进入军政府担任要职,但两个团体成员之间却存在不少分歧甚至矛盾,这不仅导致共进会内部出现了分化,更造成文学社和共进会的关系最终完全破裂。长期以来,历史学界对于文学社和共进会等辛亥革命时期地方革命团体的研究相对薄弱,对武昌首义前后湖北革命党团政治力量的变化更多从外部因素进行考量,这都影响了学界对于文学社和共进会两个革命团体历史地位的认识和评价。论文以文学社、共进会之间的离合关系嬗变作为研究对象进行研究,其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加清晰地认识文学社和共进会之间错综复杂的离合关系,也有助于我们对湖北地区近代以来的革命历程进行更加深入的纵向思考,进而帮助我们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旗帜下更好地学习和发扬以“辛亥精神”为重要组成部分的“武汉精神”,为新时代湖北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论文主要从以下三个部分对... 

【文章来源】:武汉理工大学湖北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8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缘起与选题意义
        1.1.1 选题缘起
        1.1.2 选题意义
    1.2 学术史回顾
        1.2.1 民国时期辛亥湖北革命史研究(1911-1949)
        1.2.2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三十年来辛亥湖北革命史研究(1949-1978)
        1.2.3 改革开放以来辛亥湖北革命史研究(1978-2011)
        1.2.4 辛亥革命百年纪念以来辛亥湖北革命史研究(2011-2017)
    1.3 研究方法、思路与创新点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思路
        1.3.3 研究创新之处
第2章 辛亥革命前文学社与共进会发展沿革
    2.1 辛亥革命前文学社的沿革及其发展
        2.1.1 湖北军队同盟会时期
        2.1.2 群治学社时期
        2.1.3 振武学社时期
        2.1.4 辛亥革命前文学社时期
    2.2 辛亥革命前共进会的沿革及其发展
        2.2.1 日本共进会时期
        2.2.2 共进会湖北分会时期
    2.3 文学社与共进会团体发展异同点
        2.3.1 两大团体发展相同点
        2.3.2 两大团体发展相异点
第3章 文学社和共进会在革命风暴中走向合作
    3.1 合作背景
        3.1.1 反清革命运动形势高涨
        3.1.2 革命组织相继涌现
        3.1.3 革命中心转移
    3.2 合作基础
        3.2.1 革命理念一致
        3.2.2 中部同盟会的推动
        3.2.3 骨干成员的推动
    3.3 两大革命团体走向合作的基本经过
        3.3.1 “龚寓会议”奠定合作基础
        3.3.2 “雄楚楼会议”确立合作关系
        3.3.3 “胭脂巷会议”订立起义方针
    3.4 两大革命团体共同领导武昌首义胜利
第4章 文学社与共进会在革命胜利后从分歧、冲突中走向对立、分裂
    4.1 两大革命团体走向分歧乃至分裂的基本经过
        4.1.1 武昌首义后军事观点出现分歧
        4.1.2 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带来的冲突加剧及日益对立
        4.1.3 群英会“二次革命”引发的关系分裂
    4.2 两大革命团体从合作走向分裂原因分析
        4.2.1 成员构成、政治理念、革命方略上的门户之见
        4.2.2 地域关系上的畛域之见
        4.2.3 主要成员的性格矛盾
        4.2.4 旧势力破坏和挑拨离间
    4.3 两大团体对立、分裂的后果
        4.3.1 旧官僚势力掌控湖北革命政权
        4.3.2 革命党人失去革命政权主导权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在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武昌起义前夕长江流域省份新军状况研究——以徐树铮《参观宁镇湘鄂皖陆军禀报》为中心[J]. 彭贺超.  安徽史学. 2017(04)
[2]辛亥革命时期共进会和文学社的离合关系探析[J]. 张亦弛,郭国祥.  湖北社会科学. 2017(06)
[3]中山先生五日驻鄂记[J]. 陈霁云.  武汉文史资料. 2016(Z1)
[4]孙中山1912年4月驻鄂只有四日[J]. 严锴.  武汉文史资料. 2016(Z1)
[5]论武昌起义成为辛亥首义的关键因素[J]. 肖建东.  理论月刊. 2015(05)
[6]《驻汉五国领事严守中立布告》难言“中立”[J]. 朱文亮.  历史研究. 2014(05)
[7]武昌首义前后民军最高军事统帅的频繁变动及其原因[J]. 饶怀民,魏桃初.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3(03)
[8]论辛亥革命时期的荆州驻防八旗[J]. 徐方平,曾银慧.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05)
[9]辛亥鼎革之际地方督抚的出处抉择——兼论清末“内外皆轻”权力格局的影响[J]. 李细珠.  近代史研究. 2012(03)
[10]辛亥武昌起义爆发后民众视野里的袁世凯[J]. 丁健.  史学月刊. 2012(04)

博士论文
[1]辛亥革命时期的中部同盟会研究[D]. 唐伟锋.南开大学 2014
[2]辛亥革命时期革命派领导的武装斗争[D]. 简婷.湖南师范大学 2011
[3]辛亥革命时期两湖地区的革命运动[D]. 霍修勇.湖南师范大学 2002



本文编号:352108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jxds/352108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be6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