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民国时期通江银耳与地方社会关系研究
发布时间:2021-12-11 03:23
“物与社会”是民俗学、人类学等相关学科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本文以“物质文化”的相关理论为指导,运用田野调查法,并结合文献资料,对清末民国时期“银耳”与通江地方社会的关系进行探究。在具体研究中,首先梳理了银耳的发展过程,呈现了银耳由野物、贡品到山区“白银”的历史发展轨迹;然后依次展现了银耳生产过程中的种植技术、资源分配、生产仪式,以及银耳流通中的商人、商路、民间组织、官方权威等各方主体的相互联系,在此基础上考察清末民国时期通江银耳与地方社会的关系。通过研究,本文发现:首先,在银耳的生产过程中,耳农、耳商及其他资源占有者等不同主体之间相互连结,并通过祭山会等仪式祈求丰产与规范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村落社会关系;其次,在银耳的流通过程中,民间组织、地方权力在一定程度上调节了“因耳而动”的各方关系,各地商人的来往沟通了村落之间、通江与其他地方社会的关系;最后,在银耳的生产与流通的共同作用下,不同主体间的各种力量关系不断的交织互动,展现了清末民国时期通江银耳与地方社会互相影响、互相成就的关系,以此也在一定程度上呈现了通江社会的历史缩影。
【文章来源】:西南民族大学四川省
【文章页数】:6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通江、涪阳、陈河三地分布图
图 2 《通江银耳赋》1Figure 2. The Ode of Tongjiang Tremella银耳到“银窝”,除却因方言银耳二字带来的误解,其实更多的则生产、消费为银耳生产大户们带来了大量的白银利益,因此才引来的觊觎,在当时大的社会环境下,民不民,官不官,“重税收寻无底积兵戈。老转沟壑,少徙碧坡,田园荒废半烟萝”,重税、匪患、荒当时耳乡人民生活的真实写照。的发迹离不开质朴单纯的耳农们,努力经营的耳商们,甚至扮演消们。通江银耳是物的一种,其从自然属性转化为地方文化的过程中社会内外人们的互相联系,在其“文化化”的过程中,各种社会组
图 4 银耳生产中的工具1Figure 4. Tools for Tremella production的生产方法与步骤至关重要,在精密的技术未出现之前,人们往往、颜色和手感的经验来对银耳生产进行控制,调整方式以达到银耳的。通江银耳的生产培育过程,始终都在人工介入干预下。新法推产中没有温度计、计算机等进行观察控制,因而人们的经验就成为一办法和指南。比如,人们用手接触耳棒去感知其干燥程度,用眼灰霉的颜色和数量,以多次的种植去获得青冈树最佳砍伐年龄等等是人们在多次的实践中积累起来的经验,而这些经验,其实质上是是人们在时间与空间中对于物的认识、加工与利用。银耳是一种比,在它的培育过程中需要极其注重温度、虫害、光线等条件,需要植银耳的耳棒只能用这一季,相当于一种消耗品,因此,种植者们进行粉碎处理,做成袋料进行二次利用,或者卖给专做木炭的商家
本文编号:3533923
【文章来源】:西南民族大学四川省
【文章页数】:6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通江、涪阳、陈河三地分布图
图 2 《通江银耳赋》1Figure 2. The Ode of Tongjiang Tremella银耳到“银窝”,除却因方言银耳二字带来的误解,其实更多的则生产、消费为银耳生产大户们带来了大量的白银利益,因此才引来的觊觎,在当时大的社会环境下,民不民,官不官,“重税收寻无底积兵戈。老转沟壑,少徙碧坡,田园荒废半烟萝”,重税、匪患、荒当时耳乡人民生活的真实写照。的发迹离不开质朴单纯的耳农们,努力经营的耳商们,甚至扮演消们。通江银耳是物的一种,其从自然属性转化为地方文化的过程中社会内外人们的互相联系,在其“文化化”的过程中,各种社会组
图 4 银耳生产中的工具1Figure 4. Tools for Tremella production的生产方法与步骤至关重要,在精密的技术未出现之前,人们往往、颜色和手感的经验来对银耳生产进行控制,调整方式以达到银耳的。通江银耳的生产培育过程,始终都在人工介入干预下。新法推产中没有温度计、计算机等进行观察控制,因而人们的经验就成为一办法和指南。比如,人们用手接触耳棒去感知其干燥程度,用眼灰霉的颜色和数量,以多次的种植去获得青冈树最佳砍伐年龄等等是人们在多次的实践中积累起来的经验,而这些经验,其实质上是是人们在时间与空间中对于物的认识、加工与利用。银耳是一种比,在它的培育过程中需要极其注重温度、虫害、光线等条件,需要植银耳的耳棒只能用这一季,相当于一种消耗品,因此,种植者们进行粉碎处理,做成袋料进行二次利用,或者卖给专做木炭的商家
本文编号:353392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jxds/35339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