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造与进步:中国近代盲女的教导与角色——以北京盲人学校为例(1874—1911)

发布时间:2021-12-19 13:31
  中国传统社会中的盲人女子实质上皆是依附他人,受人操纵的。传统社会普遍认为盲女只能是乞丐、妓女,而这也是大多数盲女的角色,她们一般没有接受教育的机会。1874年,苏格兰传教士威廉·希尔·穆瑞在北京建立了中国第一所盲人学校。学校对盲女学生进行文化教育和生活实践指导,教导盲女学生成为盲人与文盲妇女的教师,或参与其他受到社会尊重的工作,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观念的革新。实践证明,盲人女性可以通过教育拓展自己的社会角色并实现独立自主。 

【文章来源】:山东女子学院学报. 2020,(02)

【文章页数】:10 页

【文章目录】:
一、中国传统社会中的盲女角色
二、穆瑞盲人学校的盲女学生
    (一)盲女学生招收情况
    (二)盲女学生的学习、实践和生活
三、盲女学生女性角色边界的延展
    (一)盲女学生编写、点印、出售书籍
    (二)盲女学生成为盲人女性与文盲女性的教师
    (三)乡村、医院、教堂、私人的音乐师、布道者
四、学校教导与盲女角色嬗变之思考
    (一)传统社会塑造的盲女角色
    (二)学校教导再塑造下的盲女角色
    (三)学校教导盲女的进步意义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北京瞽叟通文馆与中国盲文体系的初建[J]. 郭卫东.  北京社会科学. 2005(03)
[2]基督新教与中国近代的特殊教育[J]. 郭卫东.  社会科学研究. 2001(04)



本文编号:354450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jxds/354450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a36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